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端正历史观,才能更好开创未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绵延至今,体现在活生生的当下,闪耀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要理解中国的现实,就要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洞见中国的未来。只有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脉络中,才能真正理解我们今天的道路,也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历史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意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离不开正确的历史意识与历史观。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成其广大久远,绝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深刻道理,这就是中华文明所讲的“可久可大之道”,关联着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
从《尚书》的“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历史忧患意识,到孔子《春秋》的“大义”、司马迁《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再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褒贬分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都体现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从古至今都对每一个中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
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而“二十四史”作为连续通贯的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历史之“通”,既体现在《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典籍中,也体现在对于因革损益的通贯,即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历史意识。
中国的历史意识,是贯通古今、统筹全局的意识。有了这一贯通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也才能理解伟大复兴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历史观的弘扬,关系重大。
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
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引下,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共产党员
编辑:侯庆东
校稿: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