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们想,
如果孩子真的不行了,
那就把他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吧,
希望还能帮到其他人。”
高先生说。
回忆起儿子小高病重时的情景,
这位父亲眼眶泛红,
声音几度哽咽。
但当他们向医生说了这个想法,
医生却不同意!
这,究竟怎么回事?
早晨六七点钟,28岁的四川小伙小高出门买早餐,路上不慎摔倒在地,出现头昏、右侧肢体无力,后来的一个多星期,他一直发烧。起初还不在意,后来感觉病情越来越严重,他才到松岗人民医院就诊并住进了医院。
入院时医生考虑“细菌性肺炎、ARDS”,头颅CT提示左顶叶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情况危急,当天下午,小高又突然出现全身的肢体反复抽搐,并渐渐地陷入了昏迷。
“我不行了,病得很重……”这是小高在昏迷前,最后一次跟父亲通电话时说的话,而且,就连这两句话,他都说得不太清晰了。
高先生意识到儿子情况不好,买了第二天来深圳的火车票,甚至连换洗衣物都忘了带。经过20几个小时,1700多公里的路程,11月5日凌晨,高先生终于赶到了松岗人民医院。见到昏迷中的儿子躺在神经外科监护病房里,身上插满了管子。高先生忍不住掉下眼泪。
“当时,我们喊他,他一点反应都没有!”高先生说。
10天后,小高的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医院请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田方前往会诊。由于病情危重,11月12日,小高转入宝安人民医院ICU进一步治疗。
入院诊断是
重症肺炎、左侧脑梗塞(左侧上吻合静脉闭塞)伴出血、痫性发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消化道出血、右侧自发性液气胸、真菌性肺炎(白色念珠菌)、多发肺大泡。
田方主任说:“小高最严重的是有重症肺炎。因为在发病的前几天都发烧,却没有治疗!”
入院后,不仅ICU的医护人员全力救治,采取了重症监护、抗感染、抗甲亢、镇静、营养支持等一系列措施,还请了内分泌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
11月14日,神经外科叶华卫副主任、宋彧博士、ICU王开琛医生共同为小高施行了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疏通了闭塞的左侧上吻合静脉,手术顺利。
术后小高回到ICU继续治疗,但一直处于昏迷中,且未脱离生命危险。
眼看小高的病情没有好转,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家人都非常着急。无意中,高先生看到一张器官捐献的宣传海报,产生了放弃治疗捐献器官的想法。一家人为此还有过争吵,最后还是艰难地决定:放弃抢救,将小高的器官捐献。
随后,他们找到田方主任,表达了这个想法。但田主任却不同意,认为小高继续治疗,完全有康复的希望。有关专家评估,小高的情况也未达到脑死亡等器官捐献的指征。田主任对高先生说:“不管怎么样,我们不会放弃,你们也不要放弃,我们会尽力去医治,这是我们做医生的本分!” 田主任的话,让小高一家人改变了想法!
重症监护室每天只允许家属探视病人一次,一次10分钟。高先生说:“我们相信医院,相信这里的医生。考虑到家里条件也不好,在深圳的每一天都要一笔很大的开销。我们跟医生说,想让儿子留在这里继续治疗,费用以后再来交,其他人暂时先回家。ICU的医生说,回去吧,就算你们不在这里,我们也会同样尽力医治,放心吧!”
医院的医务社工服务站的李慧君和张雪源两位社工听说这一家人的情况后,热心地帮他们向有关部门申请救助资金等。高先生说:“多亏了他们,每天去病房探视,拍一些孩子的视频发给我们,让我们了解孩子的情况。”
小高的情况渐渐稳定下来了,11月25日,昏迷了23天的他,终于醒过来了。
2019年1月5日,小高病情好转,脱离了生命危险,转入急诊综合病房。
1月10日,小高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可以说话了,也能自己用筷子汤匙吃饭了。主管医生张广莉介绍说,小高的病情比较稳定,但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调整用药,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力量稍差,可以回当地医院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月14日,得知小高病情稳定可以出院了,小高的父母高兴地从家乡赶回宝安人民医院,将绣着“大爱无疆、医德高尚、妙手仁心、医德可敬”的锦旗,送到ICU护士长冯丽琴的手中。他们连声说了不知多少次:“孩子能够醒过来,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宝安人民医院啊!”
1月18日,在宝安人民医院住了60多天的小高,终于出院回家了!
动图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供稿:卓彬
供图:喻国意
编辑:胡莉
制作: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