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栾翔)日前,中国南部岛屿省份海南颁布禁塑令,计划到2025年逐步淘汰对生态环境造成白色污染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中外专家称,禁塑令将为中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崭新的机遇,而海南将成为中国探索环保科技与绿色循环经济的展示舞台。
塑料制品在废弃之后绝大多数被抛弃和填埋,造成海洋、陆地,甚至在人迹罕至的地区遍布塑料垃圾的现状,被称为“净土”的喜马拉雅山区也不例外。图为印度摄影师Shashanka Nanda拍摄的身陷塑料垃圾包围之中的高原雪豹。(摄影师Shashanka Nanda供图)
国际专家为海南禁塑“支招”
加拿大循环经济专家克拉丽萨·莫劳斯基认为,海南出台“禁塑令”标志着中国迈出了区域性禁塑的重要一步,国际社会对此举表示欢迎与支持。
“海南禁塑令顺应了国际先进潮流,会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莫劳斯基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她创立并担任主任的“重循环平台”等机构为欧盟和北美提供环保政策建议。
加拿大循环经济专家克拉丽萨·莫劳斯基认为,海南“禁塑令”出台标志着中国迈出了区域性禁塑的第一步,国际社会必将普遍对此举表示欢迎与支持。受访者供图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并解读《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宣布该省自今年起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根据实施方案,海南省将在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试行)》的塑料制品。
莫劳斯基认为,禁塑将为中国产业整体升级换代带来崭新机遇。“白色污染”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禁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当其他国家都在创新并开发环境友好型替代产品、发展各自的循环经济时,中国当然不能落于人后。”她说。
莫劳斯基建议,为让禁塑令的积极效果达到最大化,海南省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影响力,将禁塑令自上而下切实落实到零售层面;同时,充分利用沟通渠道宣传禁塑令内容,并积极鼓励绿色环保替代方案的开发,推动产业升级。
她建议当地设立一系列“举报热线”,鼓励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机或其他通讯软件对违规出售或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零售商家进行监督、举报。
“随着禁塑令的逐步实施,政府职能部门应密切跟踪、收集成果收效与民众反应,及时发布,令不断完善的禁塑工作广为人知。”莫劳斯基建议。
中国环保企业赢创回收与智利交通部门合作,在公共交通设施投放智能回收机,用户可通过手机软件跟踪回收流程,并积攒环保积分兑换交通费用。
中国禁塑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
塑料制品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环境污染来源之一。截至目前,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实施禁用、部分禁止或管控塑料制品使用的政策。
总部在北京的环保企业盈创回收早在几年前就通过“智能回收机”推动一次性饮料瓶回收机制。企业执行副总裁刘学颂表示,中国自2008年实施“限塑令”以来,一次性塑料袋的泛滥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近几年,随着电商、外卖、快递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塑料制品的形态和应用场景层出不穷,“限塑”压力再度上升。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勇担国际责任是中国崛起的必然态度和担当。”她说。
环保专家刘学颂在联合国大会同期减塑回收高峰论坛上介绍中国环保企业的创新发展状况。
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相对复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刀切”的禁塑政策难度大、可行性低。“作为中国的经济示范区,海南省先行先试,在此次实施方案中体现出的制度突破、敢于创新,以及禁塑政策的细致程度等值得称道。”刘学颂说。
她认为,海南禁塑令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禁塑系统工程。另外,通过详细而又动态更新的名录严格管控,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促进替代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全面禁塑的有力支撑。
她指出,禁塑令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回收体系建立和快速发展,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环保企业在南非聚合广告投放、市政基建和社交媒体,打造智能回收平台,吸引当地公众积极参与一次性塑料瓶回收。
她解读说,对于无法禁止或者替代的塑料制品,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完善塑料制品回收利用体系,督促生产和销售企业,利用其销售网络回收废弃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对回收的塑料制品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回收利用效率。
刘学颂认为,随着禁塑大幕有序拉开,中国环保行业将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本文转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