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儿里跳动着来了……从学校走向医院,我一步步把自己变成了城里人,但从4月28日开始,我穿起了蓝马甲,戴上了黄草帽,驻在村里,成了一名健康扶贫、心系山区百姓的第一村医,又一次把自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派往淄川峨庄的罗圈村、纱帽村和王家村,峨庄只是在地图上看过,只是知道距离我们医院约50公里,去的路上才发现,路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山路崎岖,罗圈村海拔约710米,是淄博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素有“淄川屋脊”之称,从不晕车的我第一次体验到了晕车的感觉。
启动会结束后,立即派往村里,有红色基因的罗圈村原先有八路军医院和抗日战争四县指挥部,村里既有传承百年历史的风俗人情民居,又有记录抗日烽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记忆,八路军的伤员就住在我们村里老百姓的家里,了解了村里这些历史,作为罗圈村的第一村医,自豪感油然而生。火热的第一村医生活正式开始。
一、调查走访,入户摸排,精准建档
罗圈村、纱帽村、王家村青壮年大部分出门打工,三个村都属于典型的老人留守村,村里有很多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的老大爷老大娘,平时看病大都是趁着峨庄集的时候,去6公里外的卫生院看病,更有的在家连村卫生室也去不了的。
为了快速了解三个村村民的健康情况,首先进行调查走访,行动不便的老人要入户。通过入户询问、体检,对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贫困人口精准建档,做到心中有数。罗圈村477人,老年人45人,高血压38人,糖尿病13人,冠心病3人,脑卒中9人,残疾人9人;纱帽村803人,老年人76人,高血压65人,糖尿病22人,冠心病6人,脑卒中4人,残疾人15人;王家村557人,老年人53人,高血压45人,糖尿病15人,冠心病6人,脑卒中3人,残疾人11人.
经过两个月的走访,三个村的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户已全部走访。
“越岭翻山荒径远,野村偏僻汗淋身”
二、清晰思路,制定计划,上门服务
“虽慵兴犹在,虽老心犹健”,根据三个村里的实际情况,结合我自己的专业,原先工作中经常碰到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这种病花费巨大,我入户给我们行走不便的大爷大娘们测测血压、测测血糖、讲讲健康知识、饮食指导一下,能改变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把血压、血糖控制好,为每个人制定健康方案,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就减少了对家庭的危害,避免了因大病返贫、因大病致贫。
为三个村高血压病人共151人上门测血压、对血压控制进行指导;三个村50位糖尿病病人入户测血糖,记录在案,联系内分泌科提供治疗方案;为14名冠心病病人了解病情后,提供心内科技术支持;为10位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方案;为35位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
三 、重点关注贫困人口,实施精准健康扶贫
“解疑释惑心贴民,访贫问苦慰人间",三个村的"因病返贫”共有24人,均已入户走访,有的已反复走访,了解每一家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具体情况, 为每户宣传好“八个一”扶贫政策,宣传好就医及公共卫生等健康扶贫政策,需要上门服务的联系医院专家上门进行服务,及时送药上门。
印象最深的是罗圈村的杜大婶,多种疾病缠身,常年服药,老伴赵大爷“颈椎骨折”后虽能自理,但丧失劳动能力,收入仅仅靠杜大婶每天打扫卫生挣的钱。每次来村里,都要去她家看看,从外面捎点药,买点生活日用品,对赵大爷的康复指导一下,随时测测血压、血糖,及时联系我院专家电话会诊,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品花费,为他们健康保驾护航,减少“因大病再致贫”。
四、移动的“卫生室”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村民们大部分都在地里农活,医院的工作是在诊室里等病人,第一村医的“卫生室”是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日常巡诊过程中,带着一个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我就是卫生健康政策“宣传员”、为村民查体服务的“卫生员”。
目前已累计户外宣传健康知识近30场,户外测血压近300人次、测血糖近100人次。使我们的大爷大娘了解我们的卫生健康政策,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解决村民们“小病不看,大病磨蹭”的问题,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
为了在三个村巡诊过程中目标更明确,使大娘大爷们能快速找到我,并且也在路上宣传第一村医,做到“路上有标识、进村有标志”,只要看到鲜艳的“第一村医”红旗飘扬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五、卫生院“第一村医”病房建设、村医技术水平提升、空白村不再空白
峨庄卫生院承担着峨庄31个村、一万多老百姓的健康守护任务,峨庄距离城区近50公里,且山路非常不好走,为了使峨庄山区的老百姓能在卫生院就诊,提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每周抽一下午的时间进行查房、讲课。“峨庄三人行”第一村医团队三人分别涵盖了中医、内科、外科,三人结合,互相会诊,共同助力卫生院“第一村医”病房建设,使病人在卫生院就能得到大医院的诊疗水平,第一村医病房已诊治病人五十余人次。
“悬壶问世、杏林春暖”,第一村医只是半年的派驻时间,村医才是村民身边长期的健康守护人,为了以后做到“小病不出村”,真正技术强基,与罗圈村马久峰老师、纱帽村李玉莲老师约定,在村里卫生室就诊间歇,每次抽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共同学习基层常见病的诊治和预防,目前已累及学习近80小时。
为了提升村医和卫生院的技术,联系派驻医院,已经制定好了计划,适合基层的培训讲课计划已纳入日程。
王家村人口557人,离卫生院有4.5公里,村民看病买药不方便一直是困扰群众的一大难题。原先每周在王家村巡诊一天,7.18村卫生服务点正式开诊,我们卫生室配备的东西真不少,电脑、查体床、体重计、血压计、血糖仪,还有满满一箱子的常备药品。为大爷大娘们仔细问诊,查体、测血压、测血糖,至今开诊五次,已为近百余位老人和村民拿药,老人们高兴的说再也不用跑大老远拿药了。
六、凝聚医院力量,服务山区百姓
派驻医院是第一村医的坚强后盾。淄矿医院对第一村医工作高度重视,高清元院长带领院领导班子亲赴山区调研,根据村民对健康的切身需求,亲自挂帅,组织了五名主任医师、两名副主任医师的高级义诊团队,再赴山区,使峨庄山区和村里的大爷大娘,足不出村就得到了城里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水平。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义诊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义诊150余人次,测血压、血糖100余人。以后还要不定期义诊,越是大山深处、越是需要我们城里的医疗专家。
为提升卫生院技术水平,惠及更多山区百姓,借鉴我院在各基层卫生院成熟的巡诊制度,由第一村医做桥梁,计划把峨庄卫生院列入巡诊范畴。
峨庄山区道路崎岖,每个村都看病不容易,结合市卫生健康委要求,按照医院领导指示,联系医院各兄弟部门,组织义诊小分队,在峨庄的柳花村、西东裕村、东石村、王家村、石沟村、罗圈村开展“人人争做第一村医” 活动。义诊小分队宣传健康知识、测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惠及峨庄各村500余人次。
为了使没有覆盖过第一村医的村子,也能享受第一村医的好政策,义诊后留下我的第一村医联系卡,我不仅仅是罗圈村的第一村医,也是峨庄各个村的第一村医。
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刚开始的迷茫、村子里路不熟悉、村民不认识,到现在进村轻车熟路,入户时小狗不再汪汪叫,路上碰见大爷大娘,都亲切的说“小张,你又来了”,算起来已过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从一个专业医生转变为一个基层村医,巡诊时汗流浃背的身影、为村民解除病痛后开心的画面仍在脑海中回映,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
时间已过半,但第一村医还有许多工作要开展,为三个村的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建立“红黄蓝账单”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珍惜最后这三个月的时间,当好红色罗圈村的健康守门员,峨庄是我以后梦里会梦到的地方。
供稿:淄矿集团中心医院
编辑:赵凯
校稿:侯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