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喜德县医疗史上实施的第一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家属听着医生的护理叮嘱,嘴里不停地感谢来自千里之外的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陶春梅。地处凉山中北部的喜德县,是一个深度贫困彝族山区,尽管成昆线穿县城而过,但落后的医疗条件仍是阻碍群众奔小康的“拦路虎”,曾几何时大病跑西昌(凉山州府所在地)成为喜德群众看病的常态。然而这一年多来,这种现象正在改变,群众在县医院也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改变得益于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推进的一项创新性帮扶模式:“组团式”医疗帮扶。一年多时间,佛山帮扶的喜德人民医院创造了多个首例:首例腹腔镜手术、首例无痛分娩技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牵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喜德县工作小组(下称“喜德工作小组”)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当地百姓最大诉求,在佛山市卫健局的大力推动下,针对性地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切断因病返贫之根。不仅如此,工作组还以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发展种养产业,促使贫困群众持续增强造血能力,让喜德县在脱贫攻坚中既得“活血”又“强筋健骨”,不断增添脱贫工作的成色。喜德县红莫镇村民郑克的和妻子没有想到,以前只在电视上听过的“无痛分娩”,居然家门口的医院就有,他们生第一个孩子还能享受这项服务。“刚开始有点担心,但这项技术真的减轻了妻子分娩时的疼痛,效果非常好。感谢佛山医生!”望着刚出生的孩子,郑克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样的新技术、新业务不仅在喜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出现,在该院外科、眼科、麻醉科、超声科等科室也频频出现。医院的飞速发展,喜德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吉洛哈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随口报出两组数据:一年前医院病床使用率不到50%,如今供不应求,病床使用率达到130%;今年上半年,医院业务量同比增长58%,住院病人数同比增长48%,门诊病人同比增长30%。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佛山工作组一年前创新推出的“组团式”医疗帮扶。2018年5月,佛山工作组驻喜德县工作小组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黄礼泉到达喜德后,发现当地人民医院医疗水平落后,群众不愿意到家门口的医院看病,这也导致医院人才流失严重,营收基本无保障。佛山医生(右二)在喜德县人民医院为患者服务。佛山工作组通过“组团式”帮扶,使喜德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有了提高。图/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徐春阳摄
为打破这一困局,黄礼泉四处奔走,积极与佛山市卫健局、凉山州卫健委等部门沟通协商,希望能为喜德县争取到更多医疗资源。去年9月,佛山市卫健局对凉山州11个县进行考察评估后,决定在喜德县开展医疗帮扶。随后,派出佛山医生对喜德县人民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摸底调研,提出“组团式”医疗帮扶方案,调派佛山五家三甲医院医生帮扶喜德。“这样的帮扶力度,在全国都罕见。组团帮扶,可以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黄礼泉说。今年3月,佛山市卫健局又进一步深化“组团式”医疗帮扶方案,系统设计喜德县人民医院提质增效的体制机制,围绕“创先争优、补齐短板”目标,大力实施“123”工程(创建1个省级重点专科、增设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等2个科室、打造3个州级重点专科),力争在2020年内将其打造为县域内龙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处于州贫困县领先地位。“临床医学不是单一学科,需要多学科合作,就像木桶一样,一块板短了,会导致整个水平面下降。通过‘组团式’帮扶,喜德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有了提高,这是佛山的创新之举。”挂职喜德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南海区人民医院医务科专家孙辉说。就在记者到喜德县人民医院采访的当天,一名彝族妇女成为喜德首位腹腔镜手术患者。主治医师陶春梅介绍,这位患者卵巢肿块已有五个月,已经达到手术指标。在医疗帮扶队没来之前,这类手术在喜德都是采用开腹手术,出血量大、术后有明显疤痕。而腹腔镜切口小,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快且疤痕小。佛山医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喜德县人民医院职工的高度认可。“全院职工还写联名信,想把佛山医生留下来。”吉洛哈古说。目前,佛山在喜德医疗帮扶投入各类资金超过2200多万元,新建三个乡级卫生院,援助5个卫生院改厕工程,人才激励415万元,购置设备投入680万元。援助医生48人,总共治疗患者13887人次,开展手术419台,带教人数301人次,输出新技术21项,新技术受惠群众263人次,开展医务人员业务培训讲座51次,培训医务人员936人次,全面提升喜德县的医疗卫生水平。喜德工作小组还在当地大力发展产业,帮助他们“强筋健骨”,让他们有能力过上好日子。9月中旬,记者来到喜德县鲁基乡中坝村二组看到,稻田已是一片金黄。以种植水稻为生的村民吉克呷呷望着自家的4亩有机水稻,心里乐开了花。“以前每亩水稻只能赚1000元左右,改为种植有机水稻后,每亩至少能赚2500元,收入大幅提升。”9月中旬,在喜德县鲁基乡中坝村,佛山发动当地村民种植的180多亩有机水稻一片金黄。/受访者供图
虽然种植有机水稻利润很可观,但最开始推行时却阻力重重。“种水稻不打药不用化肥,能种得好吗?产量一定会下降,那不是要吃大亏……”一开始,吉克呷呷也犹豫过。
鲁基乡乡长翁古阿合也同样存疑:“我是一乡之长,如果村民种植失败了,不仅不能脱贫致富,还会贫上加贫。”对于村民和当地干部的忧虑,喜德工作小组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为打消村民忧虑,由佛山一家农业公司向村民提供有机水稻种子和种植技术支持。水稻成熟后,由佛山企业按每公斤7元的保底价收购。尽管有保底措施和技术保障,但大山里的部分村民仍处于观望状态。今年5月,在喜德工作小组的发动下,中坝村有50多户村民种植了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180多亩。前几天,中坝村迎来了丰收的日子。10月6日,村民们收割了稻谷,已经晒干,10月16日将有企业到现场收购。“种植效果达到了预期,明年将进一步扩大生产。”翁古阿合说,目前有机水稻产量有保障、销路不用愁,为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先示范,再带动,这是喜德工作小组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法宝”。“改变一种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涉及农民在土地上种什么,这对于农民而言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没看到收入增加,农民有疑虑很正常。”黄礼泉说,要用佛山市场经济的思维改变他们,让他们具备长期的自我“造血”能力。喜德县鲁基乡中坝村的有机水稻丰收了,佛山扶贫干部黄礼泉(右三)与村民一起收割水稻。/受访者供图基于长远发展,喜德工作小组还投入700万元启动资金,在鲁基乡通过“公司+政府+贫困户”的模式建设农业产业循环产业园。项目启动之初,翁古阿合心里都打鼓:这不是一个小项目,最大问题是市场在哪里?“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产业,我们担心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翁古阿合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为打消他们心中的困惑,喜德工作小组不断与村民、村组干部、种植大户等沟通,并组织他们到广东、河南等地考察。“考察后发现,根本不用担心市场销路。”翁古阿合说,依靠佛山工作组牵线搭桥,引进龙头企业、先进技术和打开市场,相信能很好地把当地产业带动起来。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成,主要由“种植+养殖”构成,其中将种植860亩高山有机蔬菜,年计划养殖出栏五千头猪。鲁基乡1008户386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村里和乡里的产业扶持金入股该项目,每年可以分红。同时项目还创造了300多个工作岗位,在园区务工的村民,平均每天能得到100元左右劳务费。参与产业发展,获得多重收入,贫困户的日子将越来越有奔头。
有了产业,有了稳定的后续经济来源,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帮扶一年多来,喜德工作小组逐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凭借喜德的天然优势,充分利用佛山的丰富资源,通过产业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尤其是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三个带动”,增强贫困群众的产业意识和致富本领,解决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问题。“开会时说‘好’,会后盖上笔记本就走,没有下文。”在工作上,黄礼泉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住在人才公寓,有时没有水,连洗澡都困难。”在生活上,孙辉遇到过这样的囧况;在喜德,佛山干部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面对脱贫攻坚路上的艰难险阻,佛山干部发扬改革开放精神,攻坚克难,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安土重迁、安于现状的思维束缚了喜德当地群众的手脚,成为他们脱贫致富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如何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走出大凉山,外出务工增收,这是摆在喜德工作小组面前的一道难题。劳务输出,成为喜德工作小组开展帮扶工作打的第一场“硬仗”。万事开头难。去年中秋节,黄礼泉带着两家南海企业到喜德各乡镇去招工,当他们去到一个很偏远的乡镇时,现场来了100多人。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忙碌了一整天,最终只招到一个人。“成功一个算一个。”黄礼泉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这件事背后,真实反映了在劳务输出工作上存在这样的尴尬局面:招聘会现场普遍反应热烈,而实际愿意外出务工的人员寥寥无几。没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喜德工作小组立即深入基层调查走访,查找问题症结,最终决定打破原有的“工头”带人打工模式,在喜德县形成县-乡-村-组的劳务输出体系。同时,利用佛山出台的劳务输出激励政策,通过逐个乡镇走访、层层发动,邀请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宣传等举措,广泛动员当地群众外出就业。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不懈努力以及喜德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喜德县已经输出953人到南海区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0人。在黄礼泉看来,劳务输出是喜德工作小组打开帮扶工作局面最有力的一块“敲门砖”。把这项工作做好后,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劳务输出过程很辛苦,但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顿时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佛山干部的工作作风、态度和方法,令喜德县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主任刘春燕感到由衷敬佩。“佛山干部曾对我说,‘办法不对就换思路,思路不对就换人’,这种做事坚决果断、追求高效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敢为人先、不畏艰险、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佛山干部的这些精神品质,正在喜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黄礼泉:自2016年开展帮扶以来,佛山帮扶喜德县的资金达到1.269亿元,在喜德开展住房建设、医疗、教育、劳务输出、产业等68个帮扶项目。特别是2018年以来,佛山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量,帮扶资金超过1亿元,帮扶人员也增多了,最多时超过30人。黄礼泉:我们常说,住好房子“安居”,过好日子“幸福”,养好习惯“健康”,育好风气“文明”。接下来的帮扶重点是进一步推进“组团式”医疗帮扶,加大危房改造、教育帮扶等力度,发展好喜德的蔬菜、苦荞加工、生猪养殖等产业。工作组将努力在当地建设示范引领基地、规模集约基地、特色精品基地,打造政策扶持覆盖体系、产业延伸链条体系、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市场开源渠道体系,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黄礼泉:来喜德之后,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们是作为佛山的优秀干部被派到喜德,到了这里才发现,真的不是我们优秀,而是佛山优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在喜德,一切要从头开始,需要发扬佛山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低调务实的精神,从最基层做起,脚踏实地,一步步做出一点成绩。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后,我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