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
(一)血管的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大、中动脉。
1.脂斑脂纹期 动脉内膜面出现淡黄色针头大小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镜下见脂斑脂纹由大量泡沫细胞聚积而成。泡沫细胞是局部浸润的巨噬细胞及移入的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后形成的。
2.纤维斑块期 脂质在内膜中沉积增多,刺激病灶周围和表面的纤维组织增生,并发生玻璃样变,逐渐形成向内膜表面隆起的斑块。
3.粥样斑块期 斑块深层组织坏死、崩解,并与病灶内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
4.粥样斑块的继发性改变 ①斑块内出血;②溃疡形成;③血栓形成;④钙化。
(二)心胀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发生于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
(2)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分为以下类型:①心绞痛。②心肌梗死,最常见部位是左前降支供血区:左室前壁、然部、室间隔前2/3及前内乳头肌,占全部心肌梗死的50%。③心肌纤维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以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环最严重。
3.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最常累及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
二、原发性高血压
(一)血管的病理变化
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细动脉硬化 是高血压病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细动脉的玻璃样变,最具诊断意义的肾的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的玻璃样变。
2.肌型小动脉硬化 小动脉内膜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生,内弹力膜分裂。
3.弹力肌型及弹力型动脉硬化
(二)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
1.心脏 血压长期升高,左心室因负荷增加而代偿性肥大,早期心腔无明显扩张,晚期失代偿,出现肌源性扩张而致左心衰竭。
2.肾脏 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相对正常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两侧肾脏对称性缩小,重量减轻,表面有弥漫分布的细小颗粒,称为原发性颗粒状固缩肾。晚期可出现肾衰竭,严重者可致尿毒症。
3.脑 ①脑软化常为小灶性、多发性,最后由胶质细胞增生修复。②脑出血是晚期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出血多发生在内囊和基底节区域。③脑水肿。
三、风湿性心脏病
(一)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
2.增生期 又称肉芽肿期。特征性病变是形成风湿小体(Asch0仟小体),属肉芽肿性病变。镜下可见风湿小体的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是增生的组织细胞,即Aschoff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浸润的炎细胞。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3.纤维化期 又称愈合期。
(二)心脏的病理变化
1.风湿性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病变。主要累及心瓣膜,以二尖瓣最常见。
2.风湿性心肌炎 主要累及心悸问质小血管旁的结缔组织,表现为典型的风湿性肉芽肿,可导致心功能不全。
3.风湿性心外膜炎
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病因
主要由细菌引起,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亦可引发本病。
(二)心脏的病理变化
1.心脏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瓣膜上。
2.血管细菌毒素和赘生物脱落形成的栓子可引起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3.肾炎赘生物脱落引起局灶性。肾小球。肾炎或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基底膜引起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4.败血症细菌和毒素的长期作用,导致病人出现败血症。
五、心瓣膜病
(一)病因
心瓣膜病是指心瓣膜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后常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二)心瓣膜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二尖瓣狭窄 大多由风湿性心内膜炎所致。
(1)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变化:呈童如左心房发生代偿性扩张和肥大。
后期,左心房代偿失调,心房收缩力减弱而呈高度扩张(肌源性扩张)。
(2)二尖瓣口狭窄时,左心室内流入血量减少,心室腔一般无明显变化。当狭窄非常严重时,左心室可出现轻度缩小。
2.二尖瓣关闭不全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4.主动脉瓣狭窄
历年经典试题
1.高血压病最严重的病变是(D)
A.左心室肥大
D.颗粒性固缩肾
C.脑软化
D.脑出血
E.视网膜出血
2.风湿病中最具诊断意义的病变是(D)
A.心肌局灶性变性、坏死
B.心内膜纤维组织增生
C.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变性
D.Aschofr小体形成
E.心外膜纤维素渗出
3.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在(D)
A.右心室后壁
B.左心室后壁
C.右心室前壁
D.左心室前壁
E.左心室侧壁
4.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B)
A.豆状核和丘脑
B.内囊和基底节
c.蛛网膜下腔
D.侧脑室
E.大脑髓质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发生的部位是(B)
A.左冠状动脉主干
B.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C.左冠状动脉左旋支
D.右冠状动脉主干
E.右冠状动脉后降支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1.病理变化
(1)炎性渗出和黏液分泌增多,使黏膜上皮的纤毛发生粘连、倒伏,甚至脱失。上皮细胞发生程度不等的变性、坏死,上皮再生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2)黏液腺泡增生、肥大,浆液腺泡黏液化。
(3)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2.临床病理联系
(1)咳嗽、咳痰:由于黏液的分泌增多,痰液和炎症刺激支气管黏膜而引起咳嗽、咳痰,痰多呈白色泡沫状。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
(2)哮喘:支气管痉挛或狭窄及黏液和渗出物阻塞而致。体检时,两肺布满哮鸣音,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本病合并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同时易并发支气管肺。
3.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1)病理变化:气道囊性扩张所致的肺大疱常位于胸膜下,可形成自发性气胸或间质性肺气肿。
(2)对机体的影响:①肺气肿患者常在慢性咳嗽、咳痰等支气管炎症的基础上,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性酸中毒等阻塞性通气障碍和低氧症状。②胸廓呈过度吸气状态,呈“桶状胸”。③肺泡性肺气肿破坏了肺腺泡内血管床的正常构形,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最终并发肺源性心脏病。
二、大叶性肺炎
1.病理变化 病变以纤维素渗出为主,按发展过程分为四期。①充血水肿期;②红色肝样变期;③灰色肝样变期;④溶解消散期。
2.并发症 大叶性肺炎大部分预后好,完全恢复正常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只有极少部分有并发症。①肺肉质变;②肺脓肿及脓胸;③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④感染性休克。
三、小叶性肺炎
1.病理变化 化脓菌感染,病变起于细支气管,向周围或末梢组织扩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灶性散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发生在小儿和年老体弱者。
(1)光镜下: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细支气管管壁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2)肉眼观察:①病变呈灶状分布,以两肺下叶、背侧较为常见。②病灶直径多为lcm左右,形状不规则,呈灰黄色。
2.并发症①呼吸衰竭;②心力衰竭;③肺脓肿和脓胸;④支气管扩张症。
四、肺硅沉着病
1.病因 硅沉着病是因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Si02)粉尘微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职业病。
2.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是肺组织内硅结节形成及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硅结节是硅沉着病的特征性病变。早期硅结节由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局灶性聚积而成,多位于肺小动脉周围,为细胞性硅结节,随后结节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成为玻璃样硅结节。
3.并发症 ①肺结核;②肺源性心脏病;③肺气肿
五、肺癌
1.病理类型
(1)中央型:肿瘤位于肺门区,发生于主支气管或段支气管。
(2)周围型:肿瘤发生于段支气管开口以下的支气管,在肺叶周边部形成球形或结节状无包膜的肿块。与周围肺组织界限不清,直径多在2~8cm。
(3)弥漫型:少见。
2.病理变化 ①鳞状细胞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②腺癌的发生率仅次于鳞状细胞癌,多为周围型,女性患者多见。③腺鳞癌。④小细胞癌。⑤大细胞癌。⑥肉瘤样癌。
历年经典试题
A.肺源性心脏病
B.肺肉质变
C.肺脓肿
D.纤维素性肺炎
E.肺萎陷
2.肺部疾病痊愈时,容易完全恢复组织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疾病是(B)
A.慢性支气管炎
B.大叶性肺炎
C.小叶性肺炎
D.病毒性肺炎
E.慢性肺气肿
3.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所致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可造成(E)
A.肺不张
B.肺纤维化
C.支气管扩张
D.气胸
E.肺气肿
4.小叶性肺炎按其病变性质属于(D)
A.卡他性炎
B.纤维蛋白性炎
C.肉芽肿性炎
D.化脓性炎
E.浆液性炎
5.大叶性肺炎的炎症性质是(A)
A.急性纤维素性炎
B.纤维素性化脓性炎
C.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
E.蜂窝织性炎
6.小叶性肺炎的常见并发症不包括(D)
A.脓胸
B.肺脓肿
C.心力衰竭
D.大疱性肺气肿
E.呼吸衰竭
7.肺硅沉着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D)
A.肺真菌感染
B.肺栓塞
C.胸膜间皮瘤
D.肺结核
E.肺脓肿
8.女,65岁,咳嗽、痰中带血,胸痛2个月,无明显发热。胸片发现右下肺周边有一直径6cm的结节状阴影,首先应考虑为(C)
A.肺脓肿
B.结核瘤
C.周围型肺癌
D.团块状矽结节
E.转移性肺癌
2017年邵阳景晨-安卓教育招生简章
版权申明:部分资料找不到原作者而无法署名,在此感谢原作者,转载文章旨在帮助更多医生。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景晨-安卓教育
邵阳-娄底分校
培训项目
临床执业和助理医师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
中西医执业和助理医师
中医执业和助理医师
执业中药师和西药师
执业护士
卫生资格考试
授课方式:网络授课+现场集中授课+配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