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痔疮的认识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甲骨文中记载了“痔疮”,山海经最早提出了“痔”的病名。《素问》云:“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医宗金鉴》云:“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简而言之,痔疮是以脏腑虚弱为本,感受风湿燥热邪气所致。
痔的发生多因静脉壁薄弱,兼饮食不节,多食辛辣醇酒厚味,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久蹲,负重远行,便秘怒责,妇女生育过多,致血行不畅,血热瘀积,血热相搏,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从而形成痔疮。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痔因外感六淫,或因内伤致脏腑失调,多为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气虚下陷、热毒炽盛等证型。
内治须分证型
风伤肠络证:患者多喜饮酒后受风热或湿热毒邪,壅遏肠道血分,损伤脉络,血渗外溢所致。多表现为大便带血、滴血或射血状出血,色鲜红,或有大便干燥,或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中医宜清热疏风、凉血止血,药用治疗采用地黄凉血汤或槐花散等。
湿热下注证:患者饮食不节,多食生冷、肥甘厚味,易生湿邪,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阻于脏腑,妨碍气机,升降失常,郁而发热,湿热内蕴,下注肛门致气机不畅,瘀血阻于肛门。多表现为肛门局部肿胀疼痛,出血,肛门下坠,大便黏滞。中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药用黄芩、黄连、黄柏、白茅根等煎汤治疗。
气滞血瘀证:患者情志郁结,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滞血瘀,致肛周血脉不畅,瘀积成团,排便时压迫挤压出血。表现为内痔嵌顿,肿块紫黯,疼痛水肿。中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采用口服血府逐瘀制剂等。
气虚下陷证:患者久病脾虚,或长期出血,致气血两虚,或老年者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托举无力,致内脏下垂。多表现为内痔脱出不纳,肛门坠胀,便血淡红或鲜红。中医宜补中益气,摄血固脱,药用补中益气汤等治疗。
热毒炽盛证:患者嗜食辛辣,多生内热,伤津耗液,加之兼夹湿或燥邪,多热大于湿,下注大肠及肛门。多表现为大便干结难出,肛门红肿热痛,滴血鲜红。中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采用口服化痔丸等治疗。
外治办法更多
熏洗法:中药熏洗治疗痔疮可直接作用于患处,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作用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发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痛收敛的功效,可减轻甚至消除症状。如用芒硝、鱼腥草等中药熏洗。
塞药法:塞药法即采用栓剂,又称“塞药”“坐药”,系将药物与适当的基质混合均匀而制成的一种在室温下为固体,遇体温时会迅速溶融或溶解,并与体液相混合的一类剂型,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可起到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等作用。如用九华痔疮栓剂塞肛治疗出血、分泌物增多、瘙痒等。
敷药法:敷药法即为外敷,将药物散剂或膏剂直接涂于患处,适用于各期内痔,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等作用,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敷药法直肠局部给药较口服吸收快,直接作用于痔疮,疗效更为迅速,针对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如桃红四物汤加味外敷来治疗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