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艾灸、刮痧、拔罐等中医传统保健方式,提供专业的养生保健知识,值得学习。
在经方中一共用到五种活血散结的虫子,即水蛭、虻虫、䗪虫、蛴螬、蜣螂。
其中水蛭、虻虫出现在抵当汤、抵当丸中,二者都是太阳病篇的方子。太阳病因病程较短,血结的时间不久,适合用峻药急攻,说明这两种药的力量是比较强的。
徐灵胎说:“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则生血不伤,善人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无害也。”
因为水蛭行动迟缓,味咸,所以药性不是十分急迫。虻虫就不同了,它是空中飞的,行动迅疾,而且味苦,苦味有开破性,所以虻虫的破血性很强。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现在水蛭的应用很广泛,而虻虫基本没人用了。
在《金匮要略》的大黄䗪虫丸中用到了四种虫子:水蛭、虻虫、䗪虫、蛴螬,治疗各种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双目黯黑,用本方可以缓中补虚。
前面说水蛭、虻虫力量较猛烈,适合于血液初结的情况,这里为什么又用于虚劳干血呢?
首先是因为配伍了地黄、芍药、杏仁、桃仁等濡干润燥的药物,对破血药有制约作用。
其次做成丸药是峻药缓投,也缓解了药物的峻烈,更何况水蛭味咸,能渗入干血。
方名叫大黄䗪虫丸,在四种虫类药中突出了䗪虫,说明䗪虫很适合日久的干血。䗪虫有个特点是善治跌扑损伤,接续筋骨,血液如果是刚凝结的时候,对脉络不会有什么损伤,用水蛭、虻虫把阻碍道路的瘀血搬运开就行了。
但如果是干血,长年堵塞于脉络中,渐渐地脉络也就受到了破坏,用䗪虫除了活血以清除障碍以外,还有修路的作用,把断续的脉络接上。
经方中虫类药物多为合用,单独用䗪虫有一个方子即土瓜根散。
邹澍对方义这样解释:夫经一月再见而曰不利,乃桂枝所主,所谓通中不通者也;满痛不在胁下、腹中,而在少腹,乃芍药所主,所谓阴结阳不布也。
二病者由于带下,则因带而经络泣涩,用土瓜根是滑泽其途径,用䗪虫是联络其断续也。且通而谓之不利,必其经脉仍通,泣涩则在络,土瓜根本治络中泣涩之物,䗪虫则治络中断续之物矣。
还有两味大家非常不喜欢的药物:蛴螬和蜣螂,因为它们整天和粪便待在一起,粪便是非常污浊的。
不过至浊之中必伏有至清之气,它们都生活在浊阴中,是浊阴中的一点生气,和少阳伏于厥阴中有些类似,因此它们善治胁下的积聚。
如跻螬在《神农本草经》中载为:“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
蜣螂应用于治疗疟母的鳖甲煎丸中,鳖甲煎用药种类很多,其中量最大的是鳖甲,第二位的就是蜣螂了,这说明蜣螂也擅治胁下的疾病。
二者虽然都喜欢粪便,如果再细分,蛴螬和蜣螂又有所不同。
蛴螬是有名的地下害虫,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
蜣螂俗称屎壳郎,虽然名字不雅,却有“自然界清道夫”的荣誉,因为它以动物粪便为食。
既然二位吃的食物有清浊的不同,它们的药性也就有升降的不同。
蛴螬的食物清,因此能透清阳,去“目中淫肤、青翳白膜”,有人认为大黄䗪虫丸中的“两目黯黑”就是使用蛴螬的明证。
蜣螂的食物浊,所以能去秽浊,《神农本草经》记载它:“味咸寒,主小儿惊痫、瘈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李时珍总结为阳明、厥阴之药,我们知道阳明病可以有腹胀、狂躁等表现,如果进一步影响到厥阴,使筋脉失养,又可以造成痉病,也就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瘈疭”。
根源都在于阳明胃肠中的秽浊不降,联系到螳螂食性,吃的是浊阴之物,善于把浊阴向下排出,所以会有上述功效。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药性琐谈》,作者/江海涛,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九歌(微信号:13714982120)
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黄帝内经一聊就懂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本号致力于传扬内经养生之术,《灵枢》《素问》,一聊就懂!
穴位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学习人体各个穴位的相关知识和健康养生方法。
面诊手诊舌诊脉诊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学习面诊手诊舌诊脉诊,掌握体外诊断,有病早知道,无病多保养!
谭旭 湖北谭氏中医第八代传人
执业中医师,临床经验20余年
零基础学中药,成为家庭「中医生」
系列课程立减¥100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 报名课程
点『阅读原文』进入报名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