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双特异性抗体:行业“光鲜”背后的隐忧

Tang

新浪医药专栏作者,一枚硕士的自我分享,自说自话中有着自己对生物医药的思考,传递出医药行业的最新进展、政策解读和零杂琐碎。踏踏实实的自我修炼中,期待着分享和交流!



    


申请成为专栏作者,或原创投稿

请联系:editor@med.sina.com


2017年美国肿瘤学年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已经在美国芝加哥完美落幕,这一世界权威的肿瘤学术交流会议,每年都吸引众多人关注,今年当然不例外。近期,肿瘤领域进展密集发布,肿瘤免疫疗法依旧最为吸引眼球,其中,多家公司也公布了最新的临床进展,不乏惊喜进展。罗氏公司也在近期公布了公司独具特色的双特异性抗体I期临床研究数据,基于crossmab设计的双特异性抗体CEA-TCB单一疗法或是与tecentriq联用均具备优秀的抗肿瘤活性。这款实体瘤结直肠癌治疗的抗体药物备受关注,其双抗设计方案值得借鉴。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热情不减,国内公司,无论大小均热衷于双特异性抗体的布局,文章关注双特异性抗体,介绍了目前已上市和临床阶段的双特异性抗体,并对罗氏双特异性抗体最新临床数据做了一定的总结。


双特异性抗体: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双特异性抗体有别于单克隆抗体,双抗能过同时与两个抗原表位结合,如安进公司的已上市双特异性抗体Blincyto(通用名blinatumomab),该款双抗便能够同时结合CD3和CD19分子,双抗能够结合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一般来讲,双抗可以分为两种,即T细胞募集型,包含肿瘤细胞靶点-T细胞募集位点,这占双抗的大部分比例,其中,T细胞募集位点指CD3(T细胞),CD16靶点(NK细胞),而靶点通常位于肿瘤细胞;另外,双抗也可能结合双靶点位点(如VEGF-PDGF、VEGF-Ang2),抑制2条信号通路,从而减少耐药产生的可能性。


双特异性抗体的分子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目前来讲,主要存在几种相对成熟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

 安进公司的BiTE平台

目前,基于该平台的Blincyto已经获批上市,治疗,非IgG类亚型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speific T cell Engager,BiTE)技术相对成熟,基于该技术的双抗能够通过CD3和CD19分别与T细胞和肿瘤细胞结合,利用CD3招募激活T细胞,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罗氏的crossmab技术

罗氏公司crossmab技术在Knobs-into-holesKiH)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轻链错误联结的问题,简单的说,该技术首先在Fc区设计了Knobs-into-holes异源二聚体连结;同时将Fab区域的CH1CL互换,以减少轻链错配,如下图。


其他双抗技术平台如DART, tandAB, Bi-nanobody等等(如下图),原理跟上面两种技术大同小异,此处不再赘述,需要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的已经比较清楚。可以看出,双抗技术门槛并不高,抗体设计是一个关键,这也是中小企业纷纷布局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个因素。


双特异性抗体:产业化挑战重重,已上市产品市场表现并不给力!


目前,双抗的研发布局日趋火热,已有2款药物上市(见附表),然而两款双抗的市场表现并不给力:1.2009年,removab顺利经欧盟获批上市,批准用于恶性腹水,年销售峰值仅为454万美金;2. 2012年,FDA批准安进公司Blincyto上市销售,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16年药物为安进带来8500万美金收入,预期峰值收入可能达到3亿美金,该双抗依旧有着不少bug,定价高、半衰期短,安进11亿美金买过来的bite,其市场表现实在差预期太远。


统计显示,依旧有不少双特异性抗体处于临床开发阶段(附表)。药物开发者不乏罗氏、辉瑞、安进等大佬,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双抗的产业化具有多方面挑战,如:1.如何解决错配问题;2.下游工艺不稳定,如何改善;3.纯化问题如何解决;4.如何保证双抗的稳定性;5.如何平衡两个抗体的表达量。这些是产业化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事实上,临床阶段双抗的推进是十分缓慢的,其中不乏终止开发的例子,据笔者所了解,罗氏vanucizumab,艾伯维ABT-122已经停止开发,而安进公司的AMG110也因严重不良事件陷入困境。


面向实体瘤:罗氏CEA-TCB临床I期安全性数据值得关注


罗氏公司基于crossmab设计的新型癌症免疫疗法化合物CEA-TCB(RO6958688; RG7802)最近公布临床I期数据。分子设计方面,采用2:1分子设计,其中,分子设计中,靶向CD3能够将T细胞招募、并激活,从而起到肿瘤杀伤作用。



目前,抗体进行了单独用药和tecentriq联合用药的早期临床研究,主要数据总结如下:



CEA-TCB单药治疗

CEA-TCB+tecentriq

处理方式

N=3160-600mg

5-160mgn=25

80-160mgn=11

部分缓解

26%

312%

218%

疾病稳定

1239%

1040%

764%

疾病进展

1652%

1248%

218%

疾病控制

1445%

1352%

982%


安全性数据方面,数据显示在两组试验中接受 40mg 及以上剂量组治疗的患者有近 40% 患者出现 3 级或以上不良反应事件,腹泻和注射相关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一名接受了 600mg 剂量的患者在给药后死于呼吸衰竭。


数据对于罗氏双特异性抗体早期临床研究属于相当亮眼,双特异性抗体目前依旧存在很多的障碍,需要更为深入全面的临床数据 。


附表:


药物

靶点

开发者

开发阶段

说明

Catumaxomab

EpCAM/CD3

Trion PharmaNeovii Biotech GmbH

上市

获批适应症为恶性腹水

Blinitumomab

CD19/CD3

Amgen

上市

获批适应症为费城染色体阴性(Ph-)复发性或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MM-111

HER2/HER3

Merrimack

Phase III

乳腺癌、结直肠癌

RG6013

FIXa/FX

Roche , Chugai (Tokyo)

Phase III

甲型血友病

MEHD7945A

HER2/HER3

Roche/Genentech

Phase II

乳腺癌、结直肠癌

Ab-HER2 armed T cell

HER2/CD3

Barbara Ann Karmanos

Phase II

乳腺癌

Eritumaxomab

HER2/CD3

Fresenius/Trion

Phase II

乳腺癌

Lymphomun

CD20/CD3

Fresenius/Trion

Phase II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Ozoralizumab

TNF/Albumin

Ablynx/pfizer

Phase II

类风湿性关节炎

MDX447

EGFR/FcrR1

AUO

Phase II

肾癌

SAR156597

IL-4/IL-13

Sanofi/aventis

Phase I/II

先天性肺纤维化

AFM13

CD30/CD16A

Affimed

Phase II

霍奇金淋巴瘤

MT110

EpCAM/CD3

Micromet

Phase I

实体瘤

MT111

CEA/CD3

Micromet/medimmune

Phase I

胃肠腺癌

IMCgp100

GP100/CD3

Immunocore

Phase I

黑色素瘤

CVX-241

VEGF/Ang2

Pfizer

Phase I

实体瘤

TF2/IMP288

CEA/IMP288

Immunomedics

Phase I

转移性结直肠癌

EGFR-Bi armed

T cell

EGFR/CD3 ATC

Karmanos cancer center

Phase I

实体瘤

BAY2010112

PSMA/CD3

Bayer/amgen

Phase I

前列腺癌

RG7802

CEA/CD3

Roche

 

Phase I

转移性结直肠癌

GSK2434735

IL4/IL13

GSK

Phase I

类风湿关节炎

ABT981

IL1a/IL1b

AbbVie

 

Phase II

类风湿关节炎

ABT122

TNF/IL17

Abbott

终止

类风湿关节炎

MM141

IFG-1R/HER3

Merrimack Pharmaceutica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Phase II

胰腺癌

Mp0250

VEGF/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Molecular Partners

Phase II

多发性骨髓瘤

MCLA-128

HER3 HER3

Merus

Phase I/II

实体瘤

MCLA-117

CLEC12A CD3

Merus

Phase I/II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X-0761

IL-17A IL-17F

AblynxMerck

Phase Ib

银屑病

AMG 570

BAFFICOSL

Amgen, AstraZeneca

Phase I

系统性红斑狼疮红斑狼疮

AMG 211

CEACD3

AmgenMedImmune

Phase I

胃肠癌

AMG 330

CD33CD3

Amgen

Phase I

复发/缓解型(rR)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MG 420

BCMA CD3

Amgen

Phase I

多发性骨髓瘤

ABT-165

Delta-like protein 4 (DLL4)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bbVie

Phase I

实体瘤

JNJ-63709178

CD123 × CD3

Johnson & Johnson, Genmab

Phase I

复发/缓解型(rR)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XmAb14045

CD123 × CD3

Xencor, Novartis

Phase I

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

RG7992

FGFR1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 beta klotho (KLB)

Roche/Genentech

Phase I

2型糖尿病

RG7828

CD20 CD3

Roche/Genentech

Phase I

B淋巴细胞瘤

RG7386

Fibroblast-activating protein (FAP) potent death receptor 5 (DR5)

Roche

Phase I

实体瘤

AFM11

CD19 CD3

Affimed

Phase I

非霍奇金淋巴瘤

REGN1979

CD20CD3

Regeneron

Phase I

CD20阳性B细胞瘤

MDG010

CD32B CD79B

Macrogenics

Phase I

自身免疫性疾病

MDG009

B7-H3 CD3

Macrogenics

Phase I

B7-H3+)肿瘤

Duvortuxizumab (MDG011)

CD19 × CD3

Macrogenics, Johnson & Johnson

Phase I

B细胞瘤

MGD007

Glycoprotein A33 antigen (gpA33) × CD3

Macrogenics

Phase I

转移性结直肠癌

MDG006

CD123 × CD3

Macrogenics

Phase I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

JNJ-61186372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cellular 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cMET

Johnson & Johnson, Genmab

Phase I

非小细胞肺癌

JNJ-61178104

NA

Johnson & Johnson, Genmab

Phase I

自身免疫性疾病

MEDI4276

HER2 × HER2

AstraZeneca (London)/ MedImmune

Phase I

实体瘤


撰文:Tang

编辑:Holly


*声明:本文由入驻新浪医药新闻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医药新闻立场。


相 关 推 荐

▷ PD-1/PD-L1抗体:五雄并起,细数“诸侯”各家

▷ Kite Pharma VS 诺华:CAR-T最新进展更新

▷ 国内外病毒性肝炎进展一览:中国进入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新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报道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