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7年7月1日,我院成功为一位93岁高龄老人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目前老人恢复良好,经过肢体功能锻炼,已经能够使用助行器自行行走,现已顺利出院。
据悉,93岁的刘奶奶家住杉阳镇,因走路不慎摔倒,跌伤右臀部,感到右臀部剧烈疼痛,不能行走。在家人的护送下,刘奶奶来到我院外二科就诊,检查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我院外二科团队根据刘奶奶的病情,经过细致的分析,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在医院各级领导,全院各科室及大理大学杨开舜,姚汝斌主任等的支持下顺利实施了人工股骨头置管术。
刘奶奶术前术后医学影像对比
▲在外二科、麻醉科的紧密协作下,经过短短一小时成功为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刘奶奶恢复很快,术后第3天,就可以下床站立,使用助行器行走。
专家简介
马厚志
外二科主任,马厚志,副主任医师,原解放军第60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从事神经外科工作40余年。对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能解决临床的疑难杂症问题。发表论文60余篇,获科技进步奖四项,技术进步奖一项。
杨开舜,主任医师、骨科学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中心主任。1986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2003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7年到德国Endo-Klinik医院和Diakonie医院参观学习人工关节置换,2008年作为AO Spine Fellowship到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皇家医院和儿童医院参观学习脊柱矫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余年,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脊柱外科、创伤外科以及关节外科疾患的诊治。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现任云南省骨科学会常务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骨科医师协会颈椎学组委员、国际AO Spine(AO脊柱)高级会员。
髋部骨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老年髋部发生骨折,由于疼痛、肢体的功能障碍,往往不能下地行走,只能卧床静养。卧床时间久了,又不注重加强护理(或者是家属不太会护理),一些并发症就会接踵而来,如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就是髋部骨折给患者带来的最大、最为严重的危害。骨折本身并不可怕,但是骨折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却可以致命!许多老年病人,离世的原因并不是脑梗、也不是心梗等内科疾病,而是髋部骨折后的并发症。因此,髋部骨折在过去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其含义就是,一旦老年人发生骨折,则性命堪忧!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到底该怎么办呢?首先还是要先说一下积极的手术治疗。通常来讲,有关疾病诊治的讲解性文章都会把保守治疗放在前面来说,这似乎更符合常理和治疗的原则。但是,髋部骨折的情况比较特殊,保守治疗就意味着老年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那长期是个什么概念呢?用老百姓常讲的一句话说,就是:“伤筋动骨一百天”!也就是要卧床静养三个月。卧床三个月,护理措施又跟不上,肺炎、褥疮等并发症一旦发生,“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即可致命。所以,如果老年患者的内科疾病稳定,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还比较满意,能够耐受手术,那么患者手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早期下地,其结果肯定是要优于保守治疗的。
目前,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多采用的PFNA手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创伤很小,效果却很好。这种手术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出血还不到100毫升,术后2~3天就可以下地活动,术后对生活质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与保守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康复期短、改善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寿命等优点。(近2年来我院已成功为20多名7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手术)
请动动你的小手指,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