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长篇报告文学|仁爱精神, 在他们青春洁白的心灵中熠熠生辉

       以下文字来自一位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这是给医务人员最美的赞歌!


仁爱精神

在他们青春洁白的心灵中熠熠生辉

·

敬之



       古言道:“仁者受之德,心之礼也”。

       二0一七年的春夏季节,似乎比往年来的快,也嬗变一些,犹如川剧中的绝活“变脸”一般,又像突发急病的患者似的,总是让人瘁不及防。

当人们刚还沉醉于阳光和煦春暖花开的胜春之时,转瞬间,又转入到了热情奔放炽热如灼流火的七月,并不时还伴随着雷电交加暴雨如注的伏天气侯。而此时,这种既迷人又嬗变又易发疾病的季节,自然毫不例外地来到了地处“天府之国”这座古老而美丽的鹃城,来到了竭诚为保障和服务于全区130余万居民生命和健康的,具有78年医疗辉煌历史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

       然而,一个多月以来,我因老伴突患重病,第一次随同众多南来北往患者的亲属,以患者陪护的身份而住进了该院。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该院各相关科室,并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到了许多感人肺腑震撼心灵的人和事,这不由得引发了我深深地沉思。在现今社会炒得沸沸扬扬所谓的:“医患关系矛盾突出”、“极力追求经济利益”的当下,到底他们是受社会舆论地影响,还是他们原本就养成所秉持的仁德仁爱的高尚道德风范?

       多少天以来,这个问题始终环绕于我的脑海之中,总想去探个究竞弄个明白。经我长时间地观察了解,也认真倾听了广大患者及其亲属向我反映的情况,又与该院部分医务工作者零距离接触,与之倾心地采访交谈。以及看到康复患者们赠送的,挂在各科室那些层层叠叠的锦旗,这就准确无误地证明,这绝非是前因,而完全是属后者。

       由此,我自然与国际卫生组织颁布推行的全球医学会的标志和徽记--“蛇绕拐杖”,即人们称之为“蛇徽”的,那种:“庄严、文雅、慈祥、仁爱”的精神所联系在一起。因而,骤然让我的思想和观点就更加清晰了,那就是:他们之所以能有如此卓越的表现,皆因在他们那洁白无瑕的心灵中,一直秉持了这种仁爱的“灵蛇”精神。秉持着一种广济天下大爱无私的胸怀,在千方百计争分夺秘地在抢救生命,在救死扶伤。视患者为亲人,以全身心地投入和优质的医术和精心的呵护,去竭尽全力地为抢救广大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服务。以此,去实现他们心怀的那一份朴素的理想,为“中国梦”增光添彩。

        从而,激发了我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并以一名患者亲属的身份和切身地感受,以一名作家的社会文学责任和良知,以我这支深受情感感染的文学之笔,来倾情地向社会和我最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真实地叙述和报告他们的感人事迹。

       文中,由于受自身条件所限,仅采访了解和叙述了部分科室及医护人员的事迹。但我以为,虽然这只是显现了该院之“一斑”,或许就是这“一斑”,既可真实地映现了该院的“全貌”吧?

       显然,这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这一批,可敬可爱可亲可信赖的医务工作者,那种纯洁的品质和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更能折射和彰显出该院党总支和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在这其中所发挥的强有力地领导作用。

       下面,请随着我的视角和笔端,共同走进他们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心灵,去真实地感受他们那璀璨的人生风采吧!

抢救生命 

展现了重症医学外科永恒的主题



       重症医学外科病区,又称:“重症监护室”,它是该院抢救外科重症患者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科室。

它设在第一住院大楼的五楼上,当您走近它时,它就会给人一种庄重、肃静、敬畏、神秘的感觉,犹如走进一所寺庙或教堂的心理感受一样。

       只见整层楼上分布为:左边是麻醉科·手术室,右边为重症医学科外科病区,而重病监护室那两扇代表了生命的绿色大门,始终是紧闭着的,预示着定要将处于垂危的生命挽救回来似的,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信心。门眉上方“重症医学科外科病区”几个白色的醒目大字昼夜闪亮着,或许是在提醒人们,这里是重危患者抢救区域的禁区,未经允许切勿擅入,更不能大声喧哗。在大门右上方,则挂有团县委授予的金黄色的“青年文明号”的牌子,而在左门上,则是书写的探视时间的规定。

       在手术室与重症监护室之间,大约有100平米左右的空间,放置有两排坐椅,这是院方设置的人性化的侯视区。人们偶见绿色的双扇大门开启之时,自然会引起日夜焦急守侯在这里的患者亲属们,一阵阵的骚动,都要急促起身围上前去探个究竞问个明白,生怕有任何与已有关的不幸事件的发生。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都是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由专业护工推着病人去手术室做手术,或者护送病人去住院楼辅楼的一楼做CT检查。而病情的通报,则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在科室主任、主刀医师、主治医师们逐一仔细巡察后,他们都会热情主动地与病人亲属详细通报病情状况,也会和颜悦色地与之商议下一步的抢救方案和治疗措施,以及需要患者亲属如何配合等等。

        因为创作搜集素材的需要,经特别允许后,我才正式以作家的身份,对重症病室内部进行了实地踏看和采访。这时我才完全看清,重症病室约有600余平米的面积,除重症病区占用有300余平米,摆设有病床10余张,以及必备的抢救设施设备及药物外,其余均作为抢救重危病人医生、护士、器械、药物、更衣、卫生等用房。

       而允许亲属进入病区探视病人的时间,则是每天下午三时开始的,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当您进入病区后,除了穿戴必要的防菌衣物外,重症监护病室的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尤其是高见主任、主刀医师彭伟、李倩等各主治医师们,以及医护士们都会主动热情地介绍抢救及医护情况,并分别陪同亲属一起,对病人逐一亲切地进行人文关怀,慰籍病人,鼓励病人,使其树立起抗病魔的毅志,早日恢复健康的信心。这些,都是我和众多重症患者亲属们,在长达半个月之久的急迫等待和接触中,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亲身体验到的切身地体验。

这些举动,看似细小微弱,但它却温暖了广大患者和亲属的心。显然,从中更透露出了一种仁爱仁德的高尚精神,一种崇善为德,慈悲为怀,悲悯为尚,可厚德载物的深深情怀。所有这些举措,若没有博大的胸怀,仁爱的精神,高尚的职业操守,没有长期的修养和积淀是很难做到的。这不得不使人格外地感动感怀,感佩之心自然由然而生,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下,实属难能可贵!

        下面,我转而向您详细叙述,重症监护室的医务人员们,是如何与外三科、麻醉科、手术室密切配合,把抢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当着他们的第一要务的。

       首先,在这里,我要隆重地介绍与抢救我老伴生命的三位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重症监护室的主任高见,外三科主治医师彭伟,重症监护室的主治医师李倩。

       高见,这位早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后又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潜心深造,并已从事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10余年,是成都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专家库员。他不但身材伟岸,儒雅和善,颇具学者风度,而且也敢于担当,善于负责,能妥善处置重症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凭借一流的急救技术,一流的生命监测糸统,凭借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敬业精神,与死神争夺生命,确系该市重症医学方面的好专家。

       彭伟,年仅36岁,2001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出身于四川省丘陵地区农村贫寒之家的他,一直保持着为人厚道、和善、谦卑、勤奋、好学、上进的本质。在科室任民主任的带动和自身的刻苦努力钻研下,早就从原从事的肝胆、肠胃专业脱颖而出,一跃而成为该院外三科出类拔翠的“一棵新苗”。

       李倩,这位28岁的年轻女性医师,总是给人以善良、娴淑、精细、聪慧的美好印象。她2011年毕业于川北医学院麻醉系,曾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实习一年,后又在华西医院进修重症医学半年。是一位能掌握ICU相关操作、经皮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以及熟练的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工作流程等医术,且具和善、人性、仁义、温柔、信赖,在重症医学方面有较为丰富经验的优秀主治医师。

       医院在抢救急重病人生命中,具体工作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当急救科接到求救信息时,会立即迅速派出救护车,赶到指定具体位置接诊患者。在途中,一边护送一边施行抢救措施,以免延误了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时间。待将患者护送到医院后,急救科会根据患者的病症状况,立即做出处置,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接诊抢救。

       然后,当重症监护室接到重病患者时,全科室严阵以待,立即实施抢救措施。在这里,为了叙述方便和详尽,我就以我的老伴傅女士和一位59岁的李姓男士患者为例吧。

       她们先后相隔两天,同时患脑溢血病症,都分别来自郫都区境内的三道堰镇和新民场镇。当她们到达重症监护室时,高见主任在第一时间率领科室的李倩、刘国成、张华等一批医务人员,立即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同时,迅速与外三科联系,及时将患者病情进行CT检查,根据CT图片和患者的病理症状进行会诊,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来控制病情发展,以挽救其生命,并进一步仔细观察患者病症变化情况。

       我的老伴傅女士与那位李姓患者,都是在病发后三小时,在重症病房严密观察下,及时进行CT复查时,发现脑部溢血继续增多,当即采取了手术治疗。如若不及时采取开颅手术,他们的生命将无法挽救。

       第二天凌晨,当东方的晨曦才刚露出丝丝霞光,古老的鹃城才欲苏醒,大部分的市民仍在安祥地眠睡中。但此时,麻醉科这个总是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室医护人员,更比其他科室早做了准备。随后,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主刀医师彭伟等一批医务人员,也在一丝不苟地认真做术前的准备工作了。

       七点四十分,我们以无限期盼的眼光,目送着患病中的亲人,在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陪护下,由专职护工将她缓缓推进手术室。顿时,手术室的大门即已关闭,而此时此刻,我们心里既寄予了无限地希望,同时,也在忐忑不安之中焦急地等待......

       虽然,按医院严格的制度规定,手术时,患者的亲属是绝对不能入内观瞻手术全过程的。但手术进行了近八个小时,这时已是下午二点三十分了,当医护人员将患者推出手术室进入重症病房时,我们才从彭伟医师那略显疲惫,但仍保持了神采的口中传出:“手术很成功”的亲切话语。随即,我出自内心感激地说:“彭医生,你们辛苦了”!彭医生回答说:“辛苦倒没什么,这也是我们当医生的职责,只要手术成功就保住了病员的生命,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

       是啦,我们固然是已将悬着的放下来了,可这种“放心”,不仅仅是我们广大患者和亲属,对医院寄予地极大信任和期望所换来的。更是医院的相关科室、医师、医务人员,以对生命的敬畏精神和仁德仁爱之心,用精湛的医术,精准的麻醉和手术,细心的操作,熬更守夜。甚至有时在手术台一站,就全精贯注连续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更是他们用劳心劳力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所以,在现今的新时代,难道他们不是一批可敬可亲可爱可信赖的人吗?!

       当然,据彭伟医生对我讲:像这类的手术,在科主任任民主任的带领下,他们已成功完成了1000多例了,尽管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也非常的辛苦,但在他看来,这似乎已是习以为常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凭心而论,我真实地向您报告和叙述的,他们这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的精彩故事。难道还不能激起您心中的涟漪,难道还不能引起您强烈地共鸣,难道还不值得社会和人们去感佩和赞赏吗?

       我以为,大凡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都应当为这种具有理想和职业操守的高尚精神而喝彩,都应当引以为学习的榜样,都应当去大力地彰扬和褒奖吧?

       随后的一周,文中提到的那俩位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和相关医护人员精心地治疗和护理下,和大多数患者一样,不久既逐渐清醒恢复了神智,以及语言、进食等部分功能。而且在半个月之后,也告别了重症病室,平稳地转入到神经外科普通病房,继续后期的康复治疗。现在,她们正在往能自主生活方面转化发展。

仁慈仁爱

展现了他们真心卫人民的高尚医德



       该院的外三科,现在是医院的中坚力量,在医学学科建没上,也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而在日常临床治疗和救治重症患者生命方面,所承担地任务也是极其繁重的。

       在我与该院院长助理、外三科主任任民的采访和倾心地交谈中,当我问到他对外三科是如何评价的,它在全院医疗业务中又处于何位置?这时,我注意到,在他那儒雅且平和的面部,就颇有些既充满了乐观的笑容,又略带一种苦涩地表情。但我知道,这个话题里面,一定蕴藏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精彩而苦涩的故事。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艰难的过程,在医学方面也是如此。这也如同人们去旅游,每个人都想观赏到最优美的风景一样,而最优美的风景往往是在山峰的最高处,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嘛。然而,只有坚持不断艰难向上攀登的人,才能到达理想的位置,这样才能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美景尽收眼底的效果。

       原来,在该院,原本开展神经外科的诊疗也算比较早,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既开展了这项医疗业务。但那时科技和医学发展滞后,专业知识有限,设备也陈旧不堪。尽管如此,但每当看到处于昏迷中的患者,在医生们精心地治疗下逐渐清醒,并慢慢地恢复到能生活自理,他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由此,在他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要攀登神经外科高峰的种子。于是乎,他主动放弃了骨科进修的机会,决心转换专业主攻神经外科。在医院领导刘天虎院长的支持下,他到华西医院进修一年的神经外科专业,师从于国内神经外科泰斗游潮、毛伯镛等教授。他们那:“要行好医,必先做好人,只有怀有一颗慈悲之心,才能将医术施治于人”的谆谆教导,他时刻铭记于心,并奉为座右铭。而且,他在他的恩师们那里,不但学到了很好的医学理论和医术,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2010年,医院顺应社会发展,决定从骨科中分设出来单独成立神经外科,即现在的外三科。科室建立之初,他作为业务负责人心情忐忑,面对专业人才缺乏,大多人员都是从普外、骨科、肛肠科等科室调来的状况,当时他一顿芒然,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做好科室的医疗工作。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他按照他的老师--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李国平教授的点拨:“要想让科室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从教学查房做起,这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严格从教学查房基础做起,把病人的病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发病的机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演变过程,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环节入手。

       并适时开展术前、疑难危重病、死亡等问题讨论分析,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并身先士卒言传身教,以自已在临床和手术中的示范来带动大家。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对他们触动很大的事,在客观上也促使他下更大地决心,带领大家迅速学好医术,搞好外三科的工作。

       2011年的一天,他在值一线班,突然送来一位卖锅盔的胡姓患者,已往有高血压病史,由于未能控制好而发病,致使其昏迷不醒,经检查属小脑出血所致。由于当时,他们科室还不能开展小脑血肿清除手术,为抢救他的生命,在向其家属阐明道理的情况下,及时送上级医院治疗。一周后,才从其儿子口中偶然得知,患者刚到手术室门口即已无救了。这件事,使他的心里一直沉甸甸的,他想:“若是我们能够进行那样的手术,或许还能够抢救住他的生命呢”!

       由此,他暗暗定下决心,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着想,他不但要掌握好这门医术,而且科室的主刀医生们更要掌握好这门医术。所以,从那以后,他们认真读书、查阅资料、观看手术视频,邀请著名专家现场指导,并在手术中不断总结提高。已致后来,他们做了多例这样的手术,也挽救了多个类似病症患者的宝贵生命。

       后来,在大家基本掌握神经外科手术后,为了进一步培养骨干力量,他又改变了原先那种“传帮带”的方式方法,他自已由身先士卒退而让出平台,让医疗骨干上一线操刀,他在一旁观看指导。从而培养了一批以主治医师彭伟为代表的骨干队伍,使科室的整体医术水平有了较大地提高。

       事实证明,他这种带队伍培养骨干的方法,是十分有效地,已致后来,他们的团队先后成功地完成了1000余例手术,也挽救了千余个患者活生生的生命。

       从这种朴质的理想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以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为目的,时刻展现出的是胸怀宽广,情怀深厚,无私无畏,仁德仁爱的高尚医德风范。这是风清德正的行为,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医德,更是值得全社会尊崇的高尚精神!

精心呵护

展现了医护人员纯洁无瑕的心灵


       该院的外三科医护团队,是一支团结、活泼、积极向上,责任心事业心都非常强的优秀团队。

她们在科室任民主任的管理,和毕业于成都中医大学本科,于2003年参加工作的蒯娟护士长的具体带领下。显得更年轻,更加朝气蓬勃,更具青春靓丽,医护质量精细,服务态度热情,深受广大患者和亲属的欢迎和称赞。

       走进该院外三科住院区,抬首望去,一个个宛如美丽的天使,犹如是上天特意派到人间,来执行一项安抚慰籍患者病疼任务的美人儿似的。她们虽然穿着白大褂,戴着护士帽,但这都难以掩饰她们那高窕、稚嫩、青春、活泼、靓丽的身材和脸庞。她们又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开口盈笑,说活温柔甜美,时常是张大爷,李叔叔,傅孃孃的叫,蛮是逗人喜欢的。

       所以,也常给人以幻觉,好像她们是一束束刚出水的淡雅的清荷,时而又像是一朵朵鲜艳的牡丹,还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风景啊!

       这支年轻的医护团队,文化程度较高,全部达到大专学历,做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理想化,均有较强的医护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每天定时查血糖、血压、体温,遵照医嘱按时注射药物打点滴,服务及时周到。并且在巡房中主动与患者沟通,问寒问暖,给予患者热情的人文关怀,安慰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其减少身体的痛苦和精神上的苦闷,鼓励患者增强抗病魔的决心和信心。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对于医疗行业,或者对于一名患者来讲,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而且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

       例如,她们在医护过程中,恰遇一位已八十五岁高龄的男性患者,由于大面积脑出血,术前状况又差,其亲属似乎也丧失了信心。但经过手术后的治疗和精心护理与精神慰籍,使他增强了信心,不久神智逐步清醒,两个月后,语言功能也得到了很好地恢复。另一例,则是一位因高血压引发大面积脑出血的女性患者,经过手术及气管切开等治疗和精心的医护,在昏迷数月后,不但从死神边缘抢救回了她的生命,而且还恢复了神智,能正常的饮食。当然,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叙述至此,我自然无法就此搁笔,还得附带述说一下,那些临时性的,也不在编的编外的护工队伍。

       这类编外的护工队伍,或许全国各地医院都有吧?但如若仅从性质上讲,他们是临时性的编外人员,甚至也可以讲,他们大都类似于农民工性质的护理工。

       他们的护理工作十分辛苦,每天要给患者喂水喂饭,接屎接尿,翻身拍背,守护点滴等,经常熬更守夜的守护。干的是辛苦活,挣的却是辛苦钱,多数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一天24小时都要承担为患者服务的护理工作。但从行业的角度看,应当说,他们是各地医院医护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该院,也有为数不少的这样的护工人员,而在外三科护工中,尤以年近60,从事护理工作10余年,护理工作技能熟巧各环节掌握精准。并带出了赵小惠、史小丽等熟练的护工,人称:“岳师傅”的岳正荣,他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这一批优秀护工,深受医院和广大患者与亲属的好评,这是值得全社会予以尊重和褒杨的!

创新理念

展现了关爱全社会康复患者的博爱情怀



       康复医学,在我国医学界尚属发展中的新型学科,而在郫都区人民医院,正式设置康复科才两年,自然也是属新型的年轻科室。

       我在多次联系欲采访高淑清主任的计划,均因她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作医学治疗指导,或到辖区各镇卫生院巡访而落空。7月27日下午二时的这次采访,却是她特意事先作了工作安排,自然我们有时间,可以坐下来静心地好好交谈了。

       在与这位已刚进中年,略显消瘦,且秀气文静的康复专家的两个小时倾心地交谈中,让我了解了很多让人感动也不为人知的一些事。由此,我知道,她不仅仅是一位有善良之心,康复技能娴熟的主治医师和科室主任,而且康复理念新颖超前,颇有社会大局观念,科室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较强,更是该院现代康复医学的倡导者。

       原来,该院的康复医学的兴起,与四川全省康复医学的兴起一样,都是源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所引发的。那时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支援汶川抗震救灾,而当时仍称之为的郫县人民医院,又处在通往汶川的交通主干线上,自然是首当其冲。因此,而承担了医治因地震而受伤的病员的任务,前后共收治了数百人次的伤病员。

当她看到那么多的人,因地震而受伤,甚至失去手脚,眼、鼻、耳等失明失聪,由此而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面对如此的惨景,作为一个有悲悯情怀有善良之心的医生,使她一阵阵地悲伤心疼,感叹大自然的无情。与此同时,她也认真做了一些深层次地思考,由此,而引发了要倡导建立现代康复医学的想法。

       随后,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即在骨科设立了包括传统针灸在内的现代康复治疗业务。经过几年的探索,条件已基本成熟,才于前年正式建立了康复医学科。

       现在该院的康复医学科,早已今非昔比,仅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还真让人刮目相看。它是集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临床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康复治疗师8人,护士8人,拥有病床33张,治疗床15张。同时,设有门诊部,康复评定室,物理治疗室,以及配有康复治疗的各种必要的仪器设备等。

       她们的宣传和院内外的协同合作工作,做的非常很到位,将新型的康复理念--“早期床旁康复”,事前介入贯彻始终。所谓“早期床旁康复”,即是指一切为患者健康着想,为患者负责到底为出发点的理念。在患者入院时,康复治疗与主要病症治疗同时进行,从正确摆正手脚的姿式入手做康复理疗,以免延误康复的时间和效果,而造成患者日后生活不能自理的后遗症,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因此,她们先后与该院的重症监护室、神经科、骨科、神经内科、心血管科、老年病房等科室,开展了密切地协同合作。加之,康复理疗的效果也很明显,从而深受广大患者和亲属的欢迎!

与此同时,她们时刻关注着社会患者的痛苦,以及华西医院转下来的病员,和本院出院患者后续的治疗和生活问题。因此,她们建立了与华西医院、区域内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三级联动的“康复网络”。并定期定时对各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巡访指导,深入到重点康复患者家中作生活指导。这一系所的活动,宛如观音布施甘露一般地爱心挥洒,关爱着每位患者,以期收到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的效果。

       虽然该院康复科还在完善中,或许医术与技能也还有待进一歩提高,设施及器材也有待增添。但留给人们总的印象,却是较为完美无缺的,尤其是她们推行的康复理念和人文慰籍的方法,都是值得大力推行和提倡的!

       然而,在该院康复科众多医务人员中,应该说她们的表现都很优秀,但更值得称赞的,则是我和一部分患者及其亲属,所熟悉的一位优秀的康复治疗师。

       她叫苟巍,29岁,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后在华西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培训两年。她给人的印象是:属于那种经典的四川女孩的模样,中等个头、圆脸、端庄、朴实、善良、温柔,但又不失知识女性的柔情和书卷气韵的气质。

       认识她,也是一种偶然,或许,在这偶然之中也蕴含着一种必然吧?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大家都在川西平原美丽的鹃城区域內工作和生活,难免不同在一条街,一段路上擦肩而过,或可还相互有礼貌地微微点个头,然后各走各的路,这叫偶然。

       然而,由于我的老伴偶患重病住院手术治疗,需要一位康复治疗师先期介入同步康复治疗,由此,我们而偶然相识。但老伴从重症监护室转入神经外科病房,而负责康复治疗的又是苟巍老师,我天天都要陪护老伴去她的言语治疗室治疗,而且每次我们都聊得很投缘很开心,这自然不是偶然,而是有一定缘份的必然了。

       这段时间,我亲眼目睹我的老伴和从南充市赶来治疗的老崔,以及其他不知名的患者,在她精心地治疗下,一天天在往好的方向变化发展。从开始一边手脚不能动,到后来可以慢慢动,到可以大动,再到后来还可以走一小段路。看到在短时间內有如此大的治疗效果,可以想象,在不久的那一天她们都会康复如初的。想到那时的美好憧憬,我们大家都会从内心绽放出开心的笑容的啊!

      她在理疗中实施的揉、抬、举、拉的动作,用力恰到好处,犹如传说中的织女穿梭,还真是很柔情很优美的。再看她针灸的穴位和手法,是那样的轻柔和精准,扎针炙的穴位从头部一直到脚,从点点排布弯曲直上下,宛若是宇宙布满星星的一道银河。而精准的针法,又像是古时成都市锦官巷的绣女们,在一针一线精心地绣一幅美丽的蜀锦似的,不但动作优美,而且疗效更是格外的明显有效。

       所以,我和其他患者及亲属们,现在已完全打消了将到其他康复医院,再花高额的费用继续康疗的想法。将毫不迟疑一如既往地继续信任郫都区人民医院,一直坚持到病人完全康复为止!

(图/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党办)

2017年7月30日晨

作于成都市郊寓所

听雨轩

作者简介:

       谭奇勇,男,一九四九年生, 土家族,大学文化,笔名:敬之、景之、巴蜀杜鹃、林涧子衿、南宾居士,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一九六五年参加工作,一九六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会员,资深经济师,副县处级干部,现居成都。

       现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作家协会顾问,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老干部局网宣员,《中国.石柱网》、《石柱报》通讯员,成都多个社团组织会长、顾问、荣誉会长等。

       自幼酷爱文学,数十年风雨兼程,始终笔耕不辍,颇有文学造诣。一九七三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 先后在国家、省(市)、县级、澳门等数十家刋物、杂志、报纸、书籍,以及文学、作家网站等媒体,发表诗歌、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游记、随笔等文学作品600余万字。并著有二部40万字的《梅香自寒来》《岁月留痕》传记文学专著,一部30万字的《敬之文集》作品集,一部时长56分钟的《闲遐逸情三道堰》视频文学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

        其著作《敬之文集》,已分别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国家部分院校与重庆市、石柱县等图书馆和档案馆,收入珍藏,并将传之永世!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今日花园。

qq:2095318331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郫都区人民医院公众号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