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章前面,以下文字是目前网络最火的有一段行业内容,我想会对于部分医药企业和经销商来说都会是一段震撼的内容,会友善的提示现阶段的巨变,以及衍生出的新的路径,并且得到同仁的认可,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阅读吧!原文经典逻辑如下:“
院外销售早就不是什么新的话题其实,因在多年前就有不少公司凭借院外销售模式做到了将近30亿,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忙着招投标工作,新特产品忙着做控销,很多经销环节都觉得院外销售都不好操作,所以被搁浅一旁了。
复盘整个过程,我们大致分析是这样的:
1、患者有需求,医生有必要。
医改的加大,药占比、耗占比、零差价、医药切实分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的逐步实施,医院已经没有动力再阻止患者使用产品的流向,反而会要求医生控制处方比例。而医生在医院控制药占比和耗占比的压双从管控下,原先收入占比较大的特殊产品的用量将大幅减少,患者的治愈率有时会得到延期,这将导致医生的收入下降。医生为了填补原有的收入,必然会调整自己的收入结构,院外销售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因而,从医院方面来看,医院不会在强势阻止院外销售,而医生则对院外销售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2、院外销售合法化。
2016、2017年国家将处方外流列为重点,一系列利好政策频出,2016年7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2017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进一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统筹推进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到零售药店购药等改革,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加快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推进医药分开。医疗机构应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门诊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在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购药,医疗机构不得限制门诊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处方药外流政策将成为院外销售合法化的推手。
3、招投标导致部分企业的好产品开始在院内沉睡。
中国很多企业这些年在新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乏善可陈,许多企业就靠着一两个产品活到了现在。然而在多年的招投标之后,特别是近两年的招投标的大降价趋势,导致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操作空间已经明显不够,在院内操作,已经是靠刷脸来维持了,可以说,这样的企业在院内市场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怎么办?只有转型,包括一些丢标的企业和产品,不转型就没有出路。这些企业原先是做处方药的,从院内转型院外是顺其自然。
4、新特产品(以非抗生素为主的外用产品)入院外销售阵营。
中国药企的特色是有中药,而其中的一些中药产品都是独家或者准独家(批文不超过5家)产品,还有一些非抗生素产品,不但配方有特色,而且效果明显,不是企业操作不当,而是各种政策的限制没有来得及启量。随着院外销售的热度逐渐加强,这些企业会再次将目光对准院外销售。而近两年又有了新的趋势——就是一些新特产品如以非抗生素为代表的的一些外用产品的企业也开始加入到院外销售的阵营中,这些产品凭借合理价位、合理利益,也在院外销售市场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018年,院外销售将会爆发。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院外销售市场,竞争必将加剧,这个看似可以掘金的蓝海市场,可能转瞬就变成了红海。所以,有眼光的经销商,要加快脚步了!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其一,同类产品在同一个医生手里最多不会超过3个,如果你来的慢了,排在了后面,可能就没有被医生考虑的机会了。
其二,院外销售现的利益关系简单,早做,早布局,经验丰富了,队伍强了,规模大了,利润多了,适应政策的能力也就强了。
其三,2018年是院外销售爆发年,如果这时候你还没有搭上最后这趟便车,以后你还有机会吗?
当然,动也不要乱动,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事先应该策划好,产品怎么选?怎么定价?各级空间怎么留?选择什么模式,是招商还是自营?招商队伍怎么建?自营队伍怎么建?能否给销售队伍一套有效的打法?学术怎么搞?是以一二线市场为主,还是以基层市场为主?……
这些问题不解决,匆忙上阵,乱打,可能会打死自己哦,别说没有提醒你哦!”
写在文章后,不知道以上文字对你的触动是否强大,还在为2018渠道建设而烦恼吗?还在为选择恰当的产品而左右徘徊吗?可以关注文章中穿插的产品样图,更多行业资讯,笔者愿意为你分享。
你也许还想看以下文章 ,厂家直营,全国首招……看看就知道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版主,我们会立即处理,以保证双方利益。
更多资讯和行业新品推荐,直接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