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没有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更危险


         有很多中年后的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心存疑虑:骨头不痛、没有骨折、腰背笔直,怎么会有骨质疏松呢?原来,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失去了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骨质流失增加,导致骨量丢失或骨质疏松,继而骨骼疼痛、驼背、身高缩短甚至骨折


      没有上述症状不等于没有骨质疏松症。事实是,大多数骨质疏松症妇女没有不适表现,由于其他疾患就诊时,医生建议作骨密度检查而发现的。得不到及时诊治的骨质疏松症,可谓中老年妇女骨骼健康的隐形杀手。



【编者】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来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33卷10期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骨质疏松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


(二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5%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骨质疏松骨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骨折,研究表明:1990~1992年间,5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预计,203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骨折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骨质疏松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然而,必须强调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


二、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骨骼的完整性由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维持,此过程称为"骨重建"。成年前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正平衡使骨量增加,并达到骨峰值;成年期骨重建平衡,维持骨量;此后随年龄增加,骨形成与骨吸收呈负平衡,骨重建失衡造成骨丢失。

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骨吸收增强。尽管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亦有增加,但不足以代偿过度骨吸收,骨重建活跃和失衡致使小梁骨变细或断裂,皮质骨孔隙度增加,导致骨强度下降。

老年性骨质疏松一方面由于增龄造成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导致进行性骨丢失;另一方面,增龄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统处于促炎性反应状态,刺激破骨细胞,并抑制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老年人常见维生素D缺乏及慢性负钙平衡,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年龄相关的肾上腺源性雄激素生成减少、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功能下降、肌少症和体力活动减少造成骨骼负荷减少,也会使骨吸收增加。此外,随增龄和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引起的氧化应激及糖基化增加,使骨基质中的胶原分子发生非酶促交联,也会导致骨强度降低。


三、骨质疏松症临床症状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从站高或小于站高跌倒或因其它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