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轻松关注
2018年1月25日《江西日报》C3版
人生领路人
口述人 颜 箫 记录人 吴舒琴
他任劳任怨,开展每一项技术研究总有独到之处,把所有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血防事业。他就是原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的吴福东。
“小伙子要好好干,医学检验工作看似容易,做好却很难。需要记住的是,认真的态度永远是第一位的......”回忆往事,颜萧无限感慨。33年前,他第一天参加工作时,遇上了时任研究室副所长的吴福东,他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至今让他铭记在心。
吴福东出生于1936年,60年代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他一直从事人体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成为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学科带头人。
“吴福东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领路人,人生许多第一次都是他带领我的。”颜萧说,1974年,他第一次出差就跟随吴福东一同前往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永修县吴城镇查治血吸虫病。当时四面环水的吴城镇交通十分不便,从南昌到吴城镇需要一大早到抚河桥坐船,一百多公里的水路耗费了4个多小时。到了吴城镇还得租船走水路才能达到工作地点荷溪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船上,吴福东就对查病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出差期间,吴福东每天走家串户发放粪检盒,为了提高检出率,他采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三送三检,每天上百份的粪便样本,工作量特别大。“登记、取样、搅匀、过滤、水洗集卵、装瓶孵化……”吴福东一边粪检,一边再三叮嘱旁边的工作人员“血吸虫病确诊的金标准就是粪检,马虎不得,技术不过关加上马虎了事漏检的几率就大大增加,别小看这又臭又脏的搞屎活,这是一门技术。”
观察毛蚴和挑取毛蚴镜检鉴别技术就是吴福东传授给他的“功夫”,毛蚴的运动特点和轨迹、毛蚴的挑取技巧等关键技术,都是第一次出差粪检打下的基础。
形容自己的“领路人”吴福东的工作状态,颜萧说了四个字--“认真、忘我”。
颜萧回忆,每年春末冬初是血吸虫病查治的最佳季节,科研与防治相结合的课题工作。
每次工作需要将现场采集的血液样本带回到实验室做间凝试验,几百份样本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混匀只能依赖于手工操作,对于他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用手混匀总不得要领,但对于久经实验磨炼的吴福东来说,有其独到之处:双手张开抓住间凝反应板,利用手腕的力量,36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自由灵活地旋转,2~3分钟的功夫得以充分混匀。混匀时不仅旋转自如,而且旋转频率快,每分钟达100多次,简直就是振荡混匀器的效果,因此,他获得了“妖手”的赞誉。
吴福东常说:“医学工作者从事的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马虎不得。”1986年秋,省寄研所诊断室来了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患者几年来食欲不振、腹泻、肝区隐痛,去了大医院也看不好,平日有吃“鱼生粥”和“醉虾”的经历。吴福东帮其检查后,确诊为肝吸虫病,患者连服3日吡喹酮治疗后得以康复。
主 管
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 办
江西省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中心)
制作/胡 骏
统筹/黄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