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板块是一个很大的板块,至少分七个子行业:化药、中药、生物药、原料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医药商业。每一个板块都有各自不同的逻辑,接下来我们分别从这七个行业做一个研究方法的总结。
生物药
生物药有很多细分的品类:血制品、疫苗、重组的蛋白药,包括单抗。这些各自都有不同的逻辑。
1、血液制品
血液制品除了今年情况有点特殊,像人血白蛋白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渠道过剩。
除今年之外,历史上血液制品是处于紧缺的状态。所以看的就是量和价这两个因素。通常来讲,量升价涨的时候就是能开得出浆站,或者能并购浆站,也就是价格管制比较松的时候往往是牛市。比如说比较早上市的华兰生物,2006年至2010年就是牛市。
如果再不能开浆站,或者关停浆站,像华兰生物2011年以后被关停了贵州的浆站,那段时间血液制品价格不能上涨的时候,一直到15年属于股价的熊市。直到16年才重新好转,也是由于有新浆站开设以及血制品的涨价。这是一个比较大周期波动的行业。
2、疫苗
疫苗也是一个依靠大品种成长的公司。主要分成两类:
(1)传统品种
比如I类苗--政府计划免疫疫苗。或者是一些常见的II类苗,比较典型的是HIB、流脑这样的品种,竞争也比较充分。通常来讲接种率比较高,所以他是传统行业,增长并不快。
(2)新品种
像大家非常关心的13价肺炎疫苗、HPV疫苗、白百破、HIB、IPV的这个五联苗,这些品种都有非常不错的放量能力,单价比较高。如果哪些企业能够率先研发出来,或者率先获得这些品种的销售权,往往还是有利可图的。
对于一些高端的生物药,比较典型的是重组蛋白药,我们看到长春高新、通化东宝的胰岛素,包括长效生长激素或者生长素的水针。以及更高端的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这些药,投资会非常大。投一个单抗,无论走创新药的路径,还是走生物仿制药的路径,没有五个亿以上的现金投入,恐怕很难建起厂,并且做完临床。这一块对大企业相对比较有利,小企业根本投不起这个钱。
这个领域的壁垒相对较高,而且药出来后市场的独占性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可以生产出产品的公司往往会变成长期靠谱的好公司。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这个行业需要注意三个关键词:轻资产、快速扩张、有品牌。现在的医疗服务行业,特别是医院领域唯一一个公认的白马就是爱尔眼科。我们来研究一下爱尔眼科是如何做大的。
1、轻资产
爱尔眼科当年投入最大的是医院。上海的爱尔眼科医院投入在五千万左右,相比大型综合性医院要买楼买地,还需要投大型设备、RMI、CT这些建立ICO,这个投入就小很多,这是它轻资产的一个因素。
2、快速扩张
我们发现整个医疗服务其实是一个“人”的行当,人非常值钱。人对于公司的溢价能力是比较高的。所以爱尔选择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就是眼科。
第一,眼科是一个与公立医院错位竞争的领域。公立医院的眼科待遇并不是非常好。大家知道眼科用药不多,回扣也不高,相对于心外、脑外、骨科这些比较有油水的科室来说,眼科医生待遇在体制内并不高。
第二,眼科医生如果只做爱尔的镭射手术,它的培养周期比较短。一个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两三年时间基本上就可以独立上手,主要依靠的是设备。相比之下,如果一个心外、脑外的医生,做主刀需要10年、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培养。这些人一旦养成,他的溢价能力就很强,也是比较难复制的。
相反,爱尔眼科通过它的培训体系能够大量地培训出这种标准化的的医生。同样这个机构对于医生的溢价能力相对于刚才说的心外、脑外、骨科这样的科室的议价能力也会更强。
3、有品牌
我们举两个例子就是爱尔眼科和通策。爱尔在各地开的医院的名字都叫爱尔眼科某某医院,但是通策,大家如果去杭州调研他们总部就会发现杭州市口腔医院边上的小字写着通策医疗集团。所以两个公司走的是不同的路径。
爱尔眼科是一个自创品牌、自有品牌,可以异地去扩张发展的模式。通策更像是医疗投资公司,至少从它以前的项目来看,还是要找当地能够改制的公立医院或者民营医院然后参与到其中,通过收购和提升当地的企业的效率,利用原来的医院,或者医院在本地的品牌去实现快速扩张。具有区域性和偶然性,重点在于在当地能否收到好的医院。
如果大家以后去看这类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医院内的项目,轻资产、快速扩张和自有品牌这三点如果能够同时具备,往往会成为一个好公司。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事实上是缩小版的药品领域。既能找到一些偏周期的,又能找到一些偏处方药的,同时还能找到一些偏消费品属性的。
1、偏周期
很典型的就是制药装备领域。比如东富龙、楚天科技、千山药机这样的公司。它是一个行业的二阶导数,有点像机械股。简单的说,就是下游GMP改造的时候,上游的订单就会持续的放量加速,公司就进入一轮比较快的成长周期。而当下游改造完毕之后,往往不会给上游更多的订单,这个时候这些设备制造商的收入利润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所以有比较典型的周期股的特色。
2、偏处方药
比较典型的是高端的专业器械。比如冠脉支架、骨科的医疗器械这些品种的单价都非常高,终端价格都上万,出厂价往往是终端价打三折,而这个过程中经销商、医生是拿有大量的利益。同时,这些领域也都需要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去做研发。三类医疗器械从开始进入临床,到最后获批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同时,也要做产品迭代,我们看到支架体系就已经迭代了好多次。我们看到乐普最早,Partner系列到Nano系列,然后到现在申报NeoVas系列的完全可降解支架,这一块完全体现的是技术的更新。
3、偏消费属性
比较典型的是家用医疗器械。鱼跃医疗最早卖的产品,轮椅、拐杖、电子血压计、制氧机、睡眠呼吸机以及血糖仪这些产品跟OTC的产品架接在一起也是药店渠道进行销售。所以品牌、渠道、经销商的管理,以及管理层自己的素质和对于产品定位的把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与药品领域不同的是,医疗器械往往没有那么高的天花板。我们可以发现药品能够轻易找到卖几十亿的,但是医疗器械很难找到卖大几十亿,甚至一百亿的单品。所以在一个领域中有优势的产品,不能在另外的一个领域由这个企业继续复制它的成功。因此并购整合就是非常重要的逻辑。从国外的企业来看,罗氏、美康,雅培这几大家族,还有美敦力、国内的乐普、鱼跃、海外上市国内企业威高、之前在美国上市的迈锐都是走过了并购的渠道。所以,资本市场的整合能力对于这类公司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药商业
医药商业主要有两种业态:
1、分销
即将药品配送到医院,同时也包括一部分调拨业务,就是经销商之间的倒来倒去。有以下特点:
(1)企业规模是否足够大,是不是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龙头
一般来说,要在一个区域占到前三位或者前五位才有区域性比较强的竞争力。
(2)行业的政策
我们看到两票制、二次议价、各地价格上的联动对于商业企业的商务能力、整体的整合能力都带来了相当大的新考验,小企业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的。在两票制景下可以看得到小企业陆续会被大的商业企业收购变成它们的子公司在集团体系内进行调拨,或者被大的工业企业收购变成第三方的销售公司,就是CXO的队伍。
(3)批零一体化
像DTP、DTC、药房托管的供应链管理、GPU这样的新业态也值得大家去讨论。以及现在的很多商业企业也在做除了药品配送以外的医疗器械的配送,并且在器械经销商当中进行整合,这是行业的运行趋势。
2、零售业务
即药店业态。
对于零售药店,现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都介入了这个领域,并且大的连锁药店的集团都已经陆续的上市,包括注入国药一致的国大药房以及独立上市的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森林。我们估计,后续一些主流的连锁药店都会陆续地登陆资本市场。
对于连锁药店来说,会面临两方面的机会:
(1)处方的逐步外流
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医生还要保留他的利益诉求,医院可能百分之十五的药品加成没有了,医生还要拿回扣,还会把这些药品导入到一些合办的便民店去。但最终我们相信,处方的会逐步的、有序的流出。
毕竟处方药是个一万亿的市场,零售药只是一个三四千亿的一个市场,所以这个行业还有比较大的处方外流的空间。
(2)行业的并购整合
美国前两家药店CUSU2、格林占到接近一半的市占率,甚至替代了一部分便利店的功能。中国最大的像国药一致下的国大药房与一心堂家加在一起,可能也只有美国集中度的十分之一,大概有百分之五左右市占率。两者的差距比较大,现在的市场空间比较大。
打一个比较简单的比方,处方外流是将行业的蛋糕做大,那么行业的并购整合是让分蛋糕的人变少。所以我们认为每块蛋糕会变的越来越大。
热门平台推荐:医药供应链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