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药产业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

SWOT是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要素的缩写。SWOT分析法利用这四个要素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发挥利用有利条件和因素,控制或缓解不利条件和威胁。
我国中药行业的优势分析

(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1983年-1987年,为期五年的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我国共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类11146种,动物类1581种,矿物类品种为80中,总储量在850吨左右,每年野生和栽培品种的收购量在40-50 万吨左右。目前各类中药材市场常规交易品种约有1200 种,其中已经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的药材约有200 种左右。逾60万公顷药材种植面积,每年药材收购量可达到100万吨,人工栽培生产占80%左右。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与大量人工种植资源,优渥的中药材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保障。

(二)理论研究优势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科研究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领域之一。中医药学在我国已有五千年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以此为开端,随后《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相继诞生,其中包含针灸专著、脉学专著等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我国中医药研究推向了巅峰,这部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著作,系统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药学,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随着“回归自然”理念席卷全球,现代中医药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目前世界有关中医药的研究集中在中药新药开发。中药新药开发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知道,临床疗效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发防止重大疾病和医疗保健的新制剂,研制出具有中药传统特色与现代制药技术进步相适应的中药新药(《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我国中医药理论的历史积淀,为现代化中医药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世界历史中存续时间最长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中药产业人力资源优势

中医药学是我国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国家很注重中医药人才方面的培养。自建国以来,毛主席便强调“团结中西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从那时起,中医药学院、研究所、中药材公司等等纷纷成立,专业队伍不断扩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专家、企业家,形成了一个以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线的研究体系,积累了相当多的中药产业人力资源。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相反,在国外,缺乏如此有利的人力资源支撑,相关产业从业人员非常少。因此,中医药产业大量的人才是我国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势。

除此之外,我国通过建立一批科研机构来培养中药方面的科研人才。2012年,我国建立了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117所,专职中药科研人员11462人,而且全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西医院校90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非医药院校118所,为中药科技人员提供了研究创造的场所。

我国中药产业的劣势分析

(一)中药生产企业集中度低、竞争力较弱

截止2014年,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企业数目虽多,但绝大多数都是规模小、工艺水平低、重复度高的中小型制药企业。

以中药饮片行业为例,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但其开始规范化和产业化的时间不长,行业中存在大量企业,但却没有形成标志性的大企业。造成中药饮片行业集中度低的因素主要有行业发展不规范、产业化时间短、禁止外资进入等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取得中药饮片GMP资格认证的企业有1580家。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纳入统计范围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有662家,大多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中药饮片行业集中度较低。

(二)中药企业的产品质量较差

首先从中药材供给方面看,我国中药材以野生中药材为主,占中药材采集总量的80%。受生态环境不稳定、不规范种植影响,中药材质量很难保证。在中药炮制方面,虽然近年来逐步发展进行工厂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但总体来说,仍然以传统的手工操作、分散化生产为主。传统的炮制工艺存在很多问题,如缺少定性定量分析、缺少GMP(国际公认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缺乏实验支持等。同时,目前国家在中药炮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构不健全,技术推进与生产所需不协调,这些问题时的药材内在质量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很难保证。

(三)中药产业在国际市场地位较低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药产业国际市场地位较低。在中成药出口方面,日本占世界份额的80%,韩国站15%,而中国只占3%-5%。制约中医药国际化最大的原因在于政府制定的标准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标准偏低,无法达到国外检测标准。目前,中药在国外的身份仅仅是健康食品,而非药品。国外按照食品的药准来检测中药,对其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同时,我国中医药的出口模式也十分不利。目前,中国主要以出口中药药材为主,对外出口的药材在国外经过加工后再返销到国内,国外企业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

案例:日本的“中药”发展

中国医学于秦汉时期传入日本,日本医学将其与本国的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汉方医学,其在日本的发展亦非一帆风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汉方医学是在日本发展起来并已经日本化了的中医药学。汉方药是在汉方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与我国中药同根同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独自体系,并在日本整个医药体系当中扮演着较为特殊的角色。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医学将中医药学与其固有医学相结合,出现了被史学界称为“后世”、“古方”、“考证-折衷”的三大医学派系,其中尤以“古方派”最为有名。该派系是指以张仲景医学为基础的艮山、东洞流(派)医学,法尊仲景,崇尚求实,名家辈出,以其医论之新颖、理论之雄辩、疗效之显著而享誉日本汉方界,对日本汉方医学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至今仍为日本汉方医学的主流派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汉方医学受到排挤,一度濒临灭绝。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疾病和疑难病普遍增多,在西医疗法无可奈何,且西药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之时,汉方药再度兴起。1972年,日本厚生省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筛选出210条经典古方作为非处方药批准使用。1976年,在未经新药临床试验审批的情况下,破例将146只汉方药收录到国家药典,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经过不断补充,现已有233种汉方制剂被纳入国家医保体系。日本民众可凭医师处方报销由本国厂家生产的汉方药制剂,而从国外进口的中成药则属自费项目,无法报销。自纳入医保后,汉方药的销量曾以每年约15%的速度激增。1992年,日本医用汉方药的生产达到历史顶峰,不过随后受药价下降、有可能被挤出医保以及小柴胡汤副作用事件被披露的影响,医用汉方药的生产额大幅下降约一半。而一般用汉方药的生产额在1992年触摸历史高位后一路下滑,至今并未出现反弹。  

进入新世纪后,日本汉方药的整体市场规模较为稳定,2008年约合10亿美元,比新世纪初仅上升了约1%左右。此外,日本汉方药的出口很少,现每年不足100万美元,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的份额甚少。

尽管汉方医学曾长期被边缘化,但日本广大民众对汉方药情有独钟,民间认可度很高。日本人称中草药为“汉方药”或“和汉药”。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人自古就有服用汉方药的传统。日本奈良东大寺还珍藏着1200年前的沉香等名贵药材。日本百姓相信汉方药能治未病,增强体质,对防治高血压、高血脂、更年期综合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具有明显效果。最常使用的汉方药主要有葛根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等。

 一般认为,汉方药生产有三大特点:一是品种和剂型较为集中。由不同厂家生产的汉方制剂共计900多个品种,但主要以小柴胡汤、柴朴汤等“七汤二散一丸”10个品种的产量最高,约占全部汉方制剂产量的一半以上。适用于医保的汉方制剂主要有7种剂型。二是产业集中高。目前日本拥有110多家汉方制剂生产企业,津村、钟纺、大杉、帝国、本草、内田约10家企业占汉方药总产值的98%以上,其中数有百年历史的津村制药最强,约占80%。三是企业整体素质较高。尽管日本汉方药的市场规模不大,但汉方药生产企业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科研投入、标准制定、营销策略、内部管理等方面匠心独运,颇具特色,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我国中药产业的机会分析

(一)国内医药市场需求增大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将进一步扩大医药市场的消费需求。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2015-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速度高速扩容,预计2018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到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2020年前,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二)国家政策对中医药产业的大力扶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阶段的基本判断,确定了卫生改革发展的总布局和总思路,强调了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改革方向。可以说,中医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针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很多政策措施。各地方在发挥中医药作用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确定医改工作任务时,应时刻强调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发挥好中医药作用。

国务院2013年1月6日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以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为核心,加速规范化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无公害规范种植,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药材现代质量控制体系。加大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加快作用机理明确、物质成分可控、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品种的开发,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

2013年,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下发通知,明确延续对医药等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其中指出:医药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同时,该政策还明确将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同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2015年中医药医疗资源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亿元人民币,预期年均增长率为12%,这些具体目标将推动各级政府扩大中医药的服务渠道,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威胁分析

(一)“洋中药”耀武扬威入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阶段的基本判断,确定了卫生改革发展的总布局和总思路,强调了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改革方向。可以说,中医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疾病谱与医疗模式的改变、“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的兴起,传统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的地位日益得以提高。基于此,国外医药学者与制造商纷纷致力于从植物药中寻找新药线索,试图开辟药物研制的新途径,特别是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一份资料显示,全球中药国际市场被国外瓜分,日本占到80%的份额,韩国10%,而中国仅占5%。

由于我国农业的分散性、落后的管理方式和农民自身素质问题,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民使用违禁农药,加之国家尚未制定完善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薄事件频发。而国外虽然中药材资源不如我们丰富,但借助质量优势挺入我国中药材市场。

国际市场上的中药市场,不仅被外国占领,而且绝大多数中药都是从中国廉价卖出的中药材,国外经过深加工后,换个包装又高价返销到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部分中药在国内市场已经占到1/3。

以银杏叶来说,由于洋中药科技含量高、用料考究、定位简单明确等优势,德国每年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大量进口,以此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又以高出十倍以上的价格返销回中国。

洋中药最大的倚仗还是在质量上的优势,即质量标准规范程度高。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植物药制剂,一般以标准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标示剂量,从而导致了我国质量标准与之相比较欠规范化、标准化和重现性差等缺点。这些优势形成了洋中药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西欧的一些草药企业从我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就地粗加工,运回国内精炼提取制剂后以高价返销的现象日益严峻,这不仅对我们中药产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将造成威胁。

(二)国外“禁令”威胁

2013年,英国药品管理局发布警告,提醒英国消费者禁止选用一些没有经过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称这些中药含有高含量的有害毒素,并表示计划于2014年初期全面禁止中成药在英国的销售。

英国对中国的中药特别是中成药有一些看法,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这涉及到中国中医药如何走向国外的问题,特别是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这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英国检测的标准和中国的标准不一样。因此,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特别是中药的标准化建设加大力度,建立一个科学的,而且能够与国际的标准接轨的中医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