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医专家讲节气养生(立秋)

2018年8月7日立秋,这是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三候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养生

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宜调理脾胃---

立秋后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宜养阴补虚---

秋补“贴秋膘”,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

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夜热盗汗,肌肤枯涩,舌淡红无苔就属于血虚体质。可以用当归、红枣、何首乌、桑椹做粥,在炖鸡汤、炖肉时也可以加点。

如果颧面潮红,口燥咽干,盗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就是阴虚的体质。可以用麦冬、五味子、山药、百合等,熬粥的时候可以放几味。

宜早卧早起---

立秋时节,秋高气爽。如果晚上早一点睡,就可以聚敛阳气,而阳气则为我们立根之本。而秋季早睡,就能够积聚我们身体内阳气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精气神。而早起的话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多。

宜饮养生汤---

   1.酸梅汤:《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该汤饮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老少咸宜。

   2.夏桑菊凉茶:夏桑菊源自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味道甘甜,气味芳香,可以清热解毒。夏桑菊不是一种植物,夏即夏枯草,桑即冬桑叶,菊即甘菊。清热解毒、清肝明目、解疮毒等功效。



专家简介:

 周大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安徽省中医院膏方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专业,中医急症、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方向。
专业特长:从事大内科、呼吸内科及急诊医学、重症监护医学的临床、科研、教学35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及久治难愈的慢性咳喘等)、中西医结合救治急危重症;在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诊治内科疑难杂症,冬病夏治、冬令进补、膏方进补以及调整亚健康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经验。主持或参加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科临床研究课题数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2部。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