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规律
猪链球菌病多发生在每年6~8月的高温夏季。一般感染发病几率与品种及猪龄有关,品种不同染病率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成年猪的发病率稍低些,母猪在哺乳期易被感染。该病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
2 传播途径
猪链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携带链球菌的猪与感染后的猪,携带病菌的母猪可在分娩时通过脐带传染给仔猪。病原菌还可在寄主的呼吸系统与呼吸道内壁;表皮上的伤口也是易感部位;致病菌具耐酸性较强,猪饲料泔水中也会存在,猪进食带菌饲料泔水后经食道感染该病[2]。其次是羊、马、鹿、鸟、家禽(如鸭、鸡)等也是传染源。另外,苍蝇和老鼠也是链球菌的携带主要传播者。正常情况下,猪体内猪链球菌的带菌率约为20%~40%,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但如细菌产生毒力变异,则会引起发病。病死猪将携带病菌再传染给人,引起人发病。在猪与猪之间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可传播疾病,但目前尚未有证据提示通过猪呼吸道传播人。
3 发病症状
猪链球菌病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为4小时至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败血症型、心内膜炎型、脑膜炎型三种类型。
急性败血症型。此类型在架子猪、育肥猪和怀孕母猪发病率较高,是该病中危害最大、损失最严重的类型。此类型多是大规模传播的较多。发病急、传播快,症状不易察觉。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量下降。体温突然升高达41~43℃,眼部潮红且流泪,鼻腔有浆液性鼻液流出。呼吸急促加快,震颤,步履不稳。耳朵与脖颈、下腹部等处出现紫斑,即败血症型病理发生的开始。此时若得不到救治,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心内膜炎型。此类型多发在仔猪,发病前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发病急,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绀。瘫软卧地不能行走,很快死亡。常与脑膜炎型并发。
脑膜炎型。脑膜炎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发病初期,发热、畏寒,食欲不振,或拒食,伴有便秘,磨牙,空嚼,转圈,头向上仰。病猪有黏液状鼻液,仰卧甚至倒地麻痹,有的有关节炎症状,最后昏迷死亡。
4 诊断
根据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加以诊断。首先对病死猪进行急性败血病剖检分析。其次对急性病例中病猪的血液、头部与体表皮肤的病变特征进行验证。最简单直观判断标准是观察血液是否为凝固不良的暗红色形态、头部和脖颈与背部的颌下淋巴结、颈背淋巴结是否肿胀,如这些部位呈现出脓肿、鼻纵膈充血、出血,胸、腹及四肢有紫斑状出血等现象,即可诊断。
5 防治方法
加强日常管理,规范检验检疫制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栏舍卫生,及时清扫垃圾及排泄物。对栏舍、用器具、活动场地要定期彻底消毒。适时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饲料养分要全面,满足其生长需求,提高自身抗病力。发现猪立即封锁、隔离、治疗,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病猪污染过的栏舍、用具、场地等可用10%生石灰乳、2%~4%烧碱,或3%来苏儿液等药进行彻底消毒杀菌处理,清除传染源。对病死猪应焚烧后深埋处理。
6治疗方案
注射:
(1) 红弓链+链球菌病专用+炎热福新;
(2) 高热不吃+炎热福新
拌料:
(1) 阿莫克+氟尼辛葡甲胺颗粒
(2)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氟尼辛葡甲胺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