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10时,国家卫计委在西直门办公区2号楼1层新闻发布厅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15年深化医改工作进展和2016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宋其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颜清辉答记者问。
目前医保支付改革的最新进展如何?
颜清辉:新医改后,国家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相继印发了两个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这两个文件明确提出要在总额控制基础上,结合门诊统筹开展探索按人头付费,结合住院门诊大病的保障探索按病种付费,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初步形成了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适应的激励、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
目前全国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付费总额控制,并且将它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协议里进行管理。超过7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种付费,35%的统筹地区开展按服务单元付费,主要是按床日付费,24%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按人头付费的探索。在受益人群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费用上涨比较快的情况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始终保持平稳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中说明医保支付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10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从17个扩大到2015年的100个,目前情况看哪些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梁万年:公立医院改革即是使用试点先行这种做法。2010年开始,当时五部门出台了20号文《关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同年选择了17个试点城市。2012年国办发了33号文,《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们选了311个试点县,2013年六部门下发了12号文《关于进一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意见》又选了700个试点城市,总数是1011个。2015年国办下了两个文,《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施意见》的33号文和《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38号文。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一批试点、第二批试点,第三批全面推开经历了试点过程,每个文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全面总结了前面的试点经验和各地的有益做法,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城市公立医院是从2010年的17个到34个、到去年年底的100个,今年要求是200个,都是这样一个过程走过来的。我归纳一下,大概以下几个方面是试点城市和试点省的主要经验。
第一,医改是系统工程。我们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把医疗、医保、医药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因为“三医联动”是医改的魂,只要医保、医疗、医药真正地联动,改革才能持续开展下去。
第二,今年克强总理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联动改革”,实际上就是三医联动。要破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一个最大难题,即如何把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去除,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三医联动”的改革,比如福建的三明市的经验是可圈可点的,我们认为要在全国推广。它的核心是“三部曲”破旧机制、建设新机制。第一步挤压空间,两刀下去,第一刀砍向流通领域,流通领域通过“两票制”,通过集中招标的方法把水分挤出来。第二刀砍向医务人员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大检查、大处罚,对一些营养性、辅助性的用药实行严格的监控和阳光管理信息公开。可以把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和虚高的价格挤出来,给医保省了钱,给老百姓省了钱。第二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真正把反映劳务技术的价格项目提升上去,比如手术费、护理费、床位费、诊疗费等等,过去这个不值钱,甚至越干越贴钱,就通过挤出的水分跟医保省的钱调上去。第三步调高的部分由医保报销,叫“保衔接”。前两刀下去以后,挤出了水分,给医保省了钱,医保用这个钱来报销提高的价格部分。最终做到老百姓的总体负担不增加,医院总体收入不减少,医保的整体支出不增加,也没有穿底,财政的保证可持续的情况。简单讲就是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这个经验是在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建立新机制的一个最重要经验。
第三,如何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今年城乡居民的保险要整合,整合以后如何通过保险的管理对医生、医院的行为实行严格监控,并实行有效的激励,这就牵扯到医疗保险的一些改革问题,比如支付制度的改革,过去对医院的支付是按照项目支付,是后付制。后付制最大的弊端,可能使医院和医生在补偿机制不合理的条件下提供过度服务,所以可能出现大处方、大检查。有些试点省份和试点城市,改革这种支付制度,由后付变成预付。有的是按照人头、有的是按照病种、有的是按照床日,预付给医院,实行超支合理分担、结余留用的政策。让医院和医生迸发了内在的控费动力。这种改革对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有重大的作用。今年我们支付方式的改革要出一个指导性文件,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各地在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比如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在建立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上,有些地方推行了院长年薪制、医务人员目标年薪制,还有些地方贯彻落实38号文,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核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这个经验对于调动积极性也是非常有益的。更为重要的是要彻底斩断医院、医务人员和药品、和耗材的直接经济利益。很多试点城市、试点省都做到了,使医务人员的收入和药品、耗材、检验检查的收入不直接挂钩,是和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数量、老百姓的满意度、岗位工资任务的实现度紧密挂钩。这是要推行的。
第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对药品实行集中招标,用量换价,也就是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在省际网集中采购。另外为落实真正的压缩流通环节,三明市已经做的“两票制”,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一票,到流通企业到医院一票,一个医院进的药最多两票,把流通环节大幅度的压缩,这个经验我们今年提出来所有综合医改试点省全面推开,并鼓励试点城市积极采用“两票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包括药品的谈判,对专利药、独家品种实行谈判,降低价格。另外,在绩效考核这一块各地也有很多做法。最近国务院医改办和相关部门一起在进一步梳理试点省、试点城市的相关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对下一步如何有效地推广再提出明确要求。
医改重要任务清单中提到要探索核定鼓励医院绩效工资总额的办法,还要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待遇。请问下一步在这方面有什么突破?
梁万年:这次公立医院改革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在调动积极性方面,重点是调动广大医务人员作为医改主力军的积极性。
今年着力抓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在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上,在试点文件的基础上,在全国选取若干个试点省份和城市开展试点工作,要构建薪酬结构、薪酬总量和相关政策,使其真正符合医疗行业的特点,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二、针对全国在公立医院层面,医务人员有编制内、编制外两种身份的实际情况。对编制内和编制外的人员,研究如何在地方的编制总量范围内核定公立医院的编制总量,然后努力地推行编制备案制。除了养老,在编内和编外人员的待遇执行现有的政策以外,在晋升职称、薪酬水平、学术地位在其他方面要努力的实行做到同岗同薪同待遇。
三、进一步地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做好医疗纠纷一些相关的调解和保险机制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四、加强医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对新增医务人员加大医学教育的力度,尤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同时今年启动试点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对在岗工作人员,我们创造条件提供多种形式,适应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努力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相应的能力。
围绕着医务人员其他的需求,尽量创造条件,改变现在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提升他的积极性。比如今年工作重点中我们提出了一项任务要求,为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就近提供公租房保障。就是考虑到我们这个行业,可能随时要去急诊,有紧急突发事件要去。怎么解决医务人员的住房问题,尤其是就近给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提供公租房保障,对于他开展工作,对于解决他的后顾之忧都非常有意义。
2016年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投入对医改工作的投入共多少钱?主要投入在哪些方面?
宋其超:根据财政决算数据,2009年到2015年全国各级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达到56400多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0.8%,比同期全国财政支出增幅高4.8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医改前2008年的5.1%提高到2015年的6.8%。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达到15700多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1.9%,比同期中央财政支出增幅高9.8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的2.35%提高到2015年的4.23%。
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12363亿元,比2015年增长3.7%,比同期全国财政支出预算增幅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3731亿元,比2015年增长9.3%,比同期中央财政支出预算增幅高3个百分点。
2016年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支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二是支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四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是支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另外,预算执行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年初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各项补助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管,力争使财政花的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
关于医改资金额的管理,现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现象还是有的,引起医患关系方方面面的担忧,如何保障医改资金的安全问题?
宋其超:最近几年医改投入越来越大,资金规模逐年增加、为了避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医改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最近几年我们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着力强化资金监管。
一是完善制度,将各项医改资金关进制度的“笼子”。
二是加强考核,让医改资金使用者感到压力。
三是强化监管,让违规使用医改资金者受到惩罚。
四是阳光操作,让医改资金使用全过程暴露在阳光下。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推动医改资金的使用管理逐步向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下一步,我们还会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继续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从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以及追踪问效各个环节建立起覆盖医改资金运行全过程的、长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医改资金真正用于各项医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怎样才能让基层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安心,少往省城医院跑,怎样才能保障民众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医疗?
梁万年:新一轮医改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有几个举措: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这包括了两个方面,硬件建设,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在基本的硬件建设中还要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公立医院硬件能力要上去,要有房子、有设备、有诊疗空间、有良好的平台。
软件建设也是更为重要的,核心的是三个方面:首先要有人。我们定点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全科医生特岗试点,特别鼓励地方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建立医联体、县乡村一体化的医共体等等形式,促进城市或者大医院的优质人才下沉到基层,增加基层的服务能力和人才。
二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强基层。利用远程医疗,还有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系统的技术和手段,让基层老百姓,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及时得到上级的帮助、指导、咨询。
三是建立一个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2016年将进一步采取哪些措施继续完善大病保险?
梁万年:2012年开始做大病保险试点,去年国务院发了57号文,经过各有关部门、各地的共同努力,大病保险制度在2015年底已经实现全覆盖。大病保险的核心是从农村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资金当中拿出一定的比例来设立大病保险基金,对于参保人群不需要再重新缴费,他如果得了疾病通过诊治,按照医保报销,如果个人比例超过一定的数额,用大病保险资金再报销,但是“超过一定数额”是由各地来定的,一般各地是定义在当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最低的是五千块起付,高的是有一万、两万,不同地区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不一样的。但是文件中明确要求,这个报销,超过的部分,大病保险基金的报销最少不低于50%。去年我们统计享受到大病保险基金报销的人有400多万人。可以说在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受益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基础上,平均全国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的报销比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大病保险又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重点的医改任务更进一步的提出了要求,所以今年主要强化几个举措:
一、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病保险的效能,力争做到符合条件享受大饼保险的人群都能享受到,同时提高大病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二、大病保险基金上要增加。结合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任务,对于农村地区的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对城乡的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人员对于这些人员要适当倾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通过各种办法扩大他的受益水平,通过大病保险更好地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进一步理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应急救助、慈善救助、商业保险,进一步的明晰各种保险各自的功能定位,密切协同,迸发出“保大病、兜底线、补短板”的共同合力,要把各种保险保障制度形成有效合力,对老百姓尤其对重点人群实行倾斜,有效地发挥各项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关于加快开展分级诊疗和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突破?
梁万年:真正构建分级诊疗,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真正做到基层首诊,核心的是老百姓愿意不愿意去,基层能不能接得住。双向转诊,现在从下对上转方便,关键是从上怎么转下来,大医院愿意不愿意放?放下去对我有什么好处?要真正做到急慢分治,该住院的住院,不该住院的门诊处理,这牵涉到一些制度变化,包括医保、价格、老百姓就医理念,并不是所有病一定要住院。上下联动这里还有一个机制问题,上面有没有动力和下面联。把分级诊疗作为一个“牛鼻子”来拉动,构建这个目标。今年我们提出70%左右的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最少今年扩展到200个试点城市,所有的试点省都要开展这项工作,现在所有试点省的所有的市都是我们的试点城市,必须探索这项工作。
我以为,做这项工作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今年着力的两个方面。一是医联体的建设,二是实行家庭医生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