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最早是“八味地黄丸”。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这个方子不是钱乙凭空想像出来的,该方的原型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这崔氏八味丸由于出现在《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中,所以后世称它为金匮肾气丸,又叫桂附地黄丸。
钱乙是儿科专家,他觉得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所以就把这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它们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他把这个方子命名为肾气丸,就是现在的六味地黄丸了。
到了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当时的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古人开方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就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个政府部门的合理结构,同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把各位将帅安排得当,兵力的部署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打胜仗。中药的方子也是一样。
六味地黄丸方子里面的每味药的份量的分配是相当讲究的,它们分别是: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
六味地黄丸最妙之处在于三补三泻,三位主将进入肝、脾、肾三经,同时派了三位助手进入这三经泻去该经的邪气。这种治疗思路是严密的,否则如果一味进补则会导致有邪气的脏器功能异常。
六味地黄丸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调理身体的方药,也正因为它的设计思路如此精细,故此在经过了近一千年的临床考验后,它成为了中成药中最为著名的方子。
时过境迁发展到现在,以其平实的价格,优异的功效,成为了现代中成药中的佼佼者,其中佛慈六味地黄丸尤为突出。六味药材采用佛慈首创浓缩丸技术,药量更小,药效更好,服用起来更方便,更加符合现代人养生观念。六味地黄丸,请认准佛慈浓缩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