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别惊慌!疫苗,没我们想得那么脆弱

      

 3月18日,澎湃新闻突然爆出《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微博朋友圈都刷爆了

       作为一名普通群众,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非常的震惊和无法言喻的愤怒。

       但是,作为一名医药行业人员,我的另一个反应就是媒体可能又在夸大事实。虽然我对疫苗不是很熟悉,但是我知道,疫苗不会直接危害人的生命。

文章标题加了“或影响人命”一开始就加深了读者的印象,里面强调词语如“非法”“变质”“副作用”还用了“安徽无为县狂犬疫苗死亡”这个假疫苗死人案例,所以才让很多人感到恐慌。



后来,网络上也纷纷对这件事揭开真相

1、2014年底,济南警方在对重点涉药(涉嫌药品违法犯罪)群体整治时,发现一名庞姓女子形迹可疑。经过持续侦查,到2015年4月,济南警方掌握了足够证据,成功捣毁其在天桥区租住的窝点,当场查获多种疫苗。随后,济南警方向全国20个地级市发出协查函,核实疫苗流向和使用单位。2016年2月2日,济南警方向媒体通报此案,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济南市食药环犯罪侦查支队及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

事情过去一个多月了,明显是媒体趁着3.15炒旧饭博眼球。


2、此次山东涉案的疫苗是正规生产厂家生产,但未按规定进行冷链存储和运输的,部分属于临期疫苗,流通过程中存在过期、变质的风险。只要是正规疫苗,未冷藏和过期,接种后直接致命的可能性较小,最大的风险就是免疫失效。不会因为有变质风险的疫苗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者直接危害生命!

之后,澎湃新闻就把该新闻删除了


        为了不让大家恐慌,口袋育儿发了一篇文章《 别惊慌!山东疫苗事件其实是澎湃新闻的“标题党”!》冷静的分析了这次新闻:

        2015年就开始回收,能回收的基本都回收完了!其他账本没记录无法回收的,估计也都过有效期了(犯罪嫌疑人经营的是临近保质期的二类疫苗)所以首先请大家别惊慌:现在打的疫苗,基本不是涉案疫苗!

       然后引用入上海疾控中心陶黎纳医师的一篇科普文章《疫苗,没我们想得那么脆弱》(原文来自果壳网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154/)。让大家理性对待涉案疫苗。文中主要内容如下:


疫苗保存不当,是否会增加风险?

为了保证疫苗被最大程度地利用,保持其最长的有效期,各国都将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定为2~8度。基于中国当前的疫苗储存和运输设备水平,中间难免会出现疫苗脱离冷藏环境而处于常温的情况。这是否就导致了疫苗的质量安全问题呢?

其实,每种疫苗,肯定有一个在非冷藏环境下保证质量的时间极限。几乎每种疫苗都在出厂前要做一个热稳定性试验。通常是将疫苗放置在25度和37度环境下,经过不同时间后观察其质量。目前,世界上对温度最敏感的疫苗是脊灰减活疫苗。即便如此,该疫苗可以在37度坚持48小时仍可正常使用。 在疫苗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即使有个别环节出现数小时脱离冷藏环境的情况,只要没有达到“37℃48小时”这种程度的温度暴露,疫苗就还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各国都将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定为2℃~8℃,是为了保持其最长的有效期,保证疫苗被最大程度地利用。疫苗实际也可以在25℃或37℃环境下短期保存,而且这个短期比普通人想像得要长很多不过,既然规定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为2℃~8℃,就应该严格遵守这个规定,违反该规定的情况就应该被调查、纠正。

不良反应不代表不安全

疫苗以极小的剂量作用于人体,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类:

类是接种局部的红肿热痛以及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一般为百分之几,但都比较轻微,基本无需治疗或只需对症治疗。

类是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万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绝大多数是轻微的过敏性皮疹,有些是比较严重的过敏性紫癜等,但通常也可以痊愈。

类是减活疫苗中活细菌或病毒造成的感染。不良反应因疫苗性质不同而不同,多数减活疫苗不会造成致病的人体感染,包括乙脑减活疫苗、甲肝减活疫苗、麻疹减活疫苗、水痘减活疫苗等。但,卡介苗和脊灰减活疫苗这两种疫苗是有可能对极少数人造成致命的人体感染。 为何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安全的接种,在极少数人中会演变为严重感染。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些发生严重感染的孩子,其免疫机制可能存在暂时低下或缺陷,但尚不能对这种免疫机制做出明确的诊断。

但也有些疾病不可能是疫苗导致的,比如甲流疫苗不会导致病毒性心肌炎,流脑疫苗也不会导致脑炎,因为甲流疫苗和流脑疫苗都不含活病毒或细菌,没有引发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也不会发生变态反应性脑炎、脑脊髓炎。因为现代疫苗没有这种致病因子。


所以,大家对疫苗有一定的认识了吗?正规的疫苗的风险性和危害性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预防接种自发明以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无论如何高度评价预防接种的功绩都不为过。预防接种的安全性问题,科学家也高度关注,并在不断改善之。我国的预防接种风险并未超出预期,但确实应该加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鉴定和补偿管理,让真正的因预防接种而受损的患者能顺利完成鉴定和得到补偿。但预防接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