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图片上边的《山东实成医药》即可!
日前,国家卫计委发布的通知中,确定了北京市等4个直辖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等266个地级共270个城市作为新一轮试点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中医药在基层必火!
一直以来,老百姓反响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实际上是因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尤以三甲为代表的大医院造成的。
那看病难看病贵具体是怎么形成的?
一、老龄化浪潮到来和疾病谱的巨大变化
这带来的是需要得到医疗服务的患者数量是建国以来最大一次蓄积多年后的暴发,不分病种基本上是同步到来,而近十年来疾病谱最大的变化是从感染向心脑血管和肿瘤递进,给现行实际以超大城市三甲为顶、过小县级医院为底的倒金字塔形医疗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原来的架构根本没法应对这股持续作用的力量。
二、大医院虹吸效应导致农村患者围攻城市三甲
我们可看到现实情况是,如城市三甲只满足城市人口医疗需要是足够的。但如没有以“分级分诊”为疏导前提下,当原有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加入更广大的农村甚至是跨省农村患者时,现有规模的三甲也承受不起,只有通过不断扩大、新建才能勉强应付。
而这样就会让县域医疗体系在整个由城市三甲医院造成的巨大虹吸效应下崩溃瓦解,最后也会因资源的滥用造成更加稀缺危及到城市居民也出现基本医疗保障之危,倒逼整个市场出现更多更严重的看病贵看病难,这是饮鸠止渴之举,最后会演变成医疗灾难,患者、政府、医院、医生都难以承受其痛。
三、基层太弱城市太强各自图利难于自拨
而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并不是指患者到城市三甲医院才开始的。当肩负近12亿农村患者医疗重任的县级医院普遍面临医疗资源不足,医生技能较弱时,就使得农村患者在不得于下选择从乡村前往各城市三甲医院求治。
而患者在上路的第一刻起就产生了看病难看病贵,这包括患者及陪护人员往返城市中的交通食宿,和至城市后因三甲门诊号源和病床及手术医生紧张,导致必须先行在医院周边暂行租住时就形成的。
因此造成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以县级医院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太弱,而患者都是跟着更强的医疗资源走的,哪里强哪里好就往哪里跑,自然出现城市三甲天天处于“战时”状态,而基层患者门可雀落的局面。
分级诊疗是势在必行
长此以往就又陷入了基层越来越弱、城市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中,而因历史原因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自身生存和发展上主要是依靠自身,故各自为政自谋其利的局面难被打破,想通过它们自身改变这一困局是很难跳出来的。
因此,要让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适应社会变化,避免最终出现整个医疗体系崩塌,实行以分级分诊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举措,对医疗资源进行重源分配,引导不同患者合理就医就变得迫在眉睫。
当前原不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与出现巨大变化的患者需求正面接触时,带来的种种多层面难题层出不穷,即然现实局面没有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谋划更多,那通过扩大试点城市数量强力推进分级诊疗改革就是危症下猛药,理所应当之举。
卫计委这一通知释放了什么信号?
政府在提出“医保要保住,应保就保”的指示精神后立即就展开三保合一和分级诊疗这一系列有着相关性的举措,就笔者理解而言,释放的强烈信号就是从政府层面上来说,保基本的意图非常明显。什么叫保基本?牢牢稳固住14亿国人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是核心,14亿国人病有得治,药有得吃就是保基本,而基本之外的包括个性化治疗则理所当然的要交给市场。
在该通知中还确定了“试点先行,突出重点”的6大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科学实施急慢分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加强部门协调,完善配套政策等。
在笔者看来,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是这6大工作目标中的重中之重,是基础保证。如前所述为什么会出现看病贵看病难,根本是因基层太弱城市太强,而导致基层太弱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技术好的医生和其它资源极度缺乏。
以前各省各地都有政府出面要求城市大医院从技术和人员上帮扶基层小医院,但因历史原因造成利益分配是各自为利的情况下,根本难于落地,往往变成形象工程。
利益是一切市场形成和驱动的基础,医疗资源首先是面对市场需求并满足其需求而存在的,只有建立起同一利益目标,合理分配利益才能打破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内部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局面。
如单一强力推进分级诊疗,在政令下大家虽不得不从,但首先会引起城市大医院各种反弹,门诊量下降是实实在在打痛了城市三甲,但基层医院没有良好技术的医生和各种医疗资源作后盾,光给政策自己也活不起来,这最终会形成城市三甲被堵,但基层又承接不了的两难局面,患者反响会更大。
以前我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通过先行切入再依次打破的方法来促进改变整个医疗体系现状,而现在在分级诊疗行政强力推进举措下组成基于共同利益,又各自得到合理利益分配的医疗联合体,是当前我所看到最合适有效的一种方式,没有这一步实际落地施行在前,分级诊疗前景难测。
医联体,是以一个患者从就诊开始,实现分级分诊,依据病情,按照分级分诊要求,该由谁承接就由谁承接,各得其所的紧密型合作组织。
我们要看到现实里,原来围攻于大医院的患者都是从县域和社区里来的,大医院再多多不过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政令不让大医院什么病都看什么患者都接,那就迫使它要将门诊前移下沉至社区和县域。
在这块市场上,在各地州与当地的县级医院,在城市与各深入社区的服务中心合作,确保基层不截留或阻碍患者转诊就变得很现实。而基层医院与城市三甲大医院结成稳固有序的医联体,就能得到上级医院真正的专家落地基层坐诊甚至手术,带来并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自身在患者中的影响力带来更多病人收益的同时,又能提升自有医生医疗技术,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医联体议价采购现在在部份省地开始出现,这又进一步压缩了药品价格减轻了医保支出压力,这当然对各地政府来说又是一现实需求。
另外,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中,强调“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在分级诊疗制度设计中,常见病多发病是规定由基层医院首诊的,慢病、康复最终也要回到基层。首先从疾病层面上来说,先别去激论中医与西医孰优孰劣,首先从疾病层面上来说,常见病多发病必需要使用西医西药才能解决吗?
通过治疗后最终得到的结果告诉我们肯定不是,中医中药完全能担负起这一责任。比如小儿病在基层唯西医是从的观念下直接或间接驱使被过度治疗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往往中医依据辨症只用一味小柴胡颗粒就能解决很多小儿感冒问题。慢病、康复一直是中医被广大患者信任的领域,这就不多说了,患者不会盲信更不会盲从。
其次从医生资源来说,大量中医在各级医院里有劲使不上是现实,如何盘活这块资源加以有效运用是现实可期的,我们没有那么多西医再往基层走,需不需要暂不说,现实培养的巨大鸿沟就拦在哪里,不是想什么就有什么的。
简单而言提倡大力发展中医药这些举措能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是能引导制约过度医疗,减轻医保压力激活基层资源;
第二是能从源头上促进解决抗生素滥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是为下步医生渐进脱离编制真正走向多点执业做试点和垂范;
第四是盘活闲置土地,带动农民在原土地上致富。中药原药材是从地上水里长出来的,不是从车间里制造而来,这点西药解决不了,它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发展;
第五是从国家层面上根植自身特色技术、产品,走向国际化带动更多层面合作而不仅限于经济。
第六是渐进脱离对外依赖强大自有医、药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