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出台的一条通知在医药电商圈引起轩然大波——通知表示将结束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预示着以后第三方平台将不能在线上向消费者直接销售药品。
但通知同时表示,此举将不影响已经获取《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实体药店,他们可以继续通过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向消费者销售自营药品。
总局表示,此举意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用药安全。因为在试点过程中暴露出第三方平台与实体药店主体责任不清晰、对销售处方药和药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监管等问题。
据了解,2013年,总局先后批准河北、上海、广东三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95095”平台、广州八百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八百方”平台和纽海电子商务(上海)有限公司“1号店”平台进行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一年。试点期结束,因为药品质量难以管控被叫停。
第三方线上药店的迷茫
通知一出,天猫医药馆即贴出公告称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政策要求,于8月1日起停止在线药品交易功能。而之前5月份,天猫医药馆就曾发布《关于药品类目紧急管控措施的通知》,要求天猫医药馆的商家从5月27日起停止发布销售药品类目商品。
被叫停的第三方医药电商平台除了天猫医药馆,另外2家总局批准的网上零售药品第三方平台试点企业1号店(上海)和八百方(广东)也分别收到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转达的通知,要求暂停网上药品销售业务。
记者日前登陆天猫医药馆,在选择一款非处方感冒药后,只能看到页面显示“提交需求”,而不能像之前一样完成在线支付购买。同样的情况出现在1号店上,而八百方网站则只显示“药师咨询”页面。
记者同时注意到,在天猫医药馆和京东商城上展示的第三方商家药品页面,均标出“只对药品作信息展示,不提供交易”字样,而在京东自营的“京东大药房”药品则可以直接进行购买。
新规实施后,之前快捷的网上购药流程变得繁琐让一些习惯在网上购药的消费者感到不适应,而压力最大的则是那些依托于天猫、1号店等平台的网上药店经营者———新规要求实行货到付款制度,而这样回款期最快也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与之前通过天猫平台结算,次日即能到账相比,这样的变化着实有点太大。
现金流压力在这些企业身上急剧增加,资金周转成了最大问题,加上货到付款之后,仓储、管理等成本也随之增加不少。某网上药店店主蒋维向记者表示,成本的陡增,让他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也许最后只能选择关门了。
而据蒋维所述,在这一轮政策变动下,他们的圈子里,像他这样萌生退意的医药电商从业者并不在少数。
自营平台的逆袭机会
根据2005年总局颁布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从事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必须经过审查验收并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证书共分为A、B、C三类。
其中,A证为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B证属于企业间的批发交易证书,C证可以向消费者销售非处方药,但申请机构只能是线下药店。
与持有A证的第三方平台在医药电商新政下的风声鹤唳不同,手握C证的互联网药店则要淡定很多。因为,其有线下药店,可以通过实体药店监管确保消费者用药安全。
所以,总局表示该类企业可以继续在网上销售自营药品,也基本未受多少影响。而显然,新政对于他们更多的是利好。
根据中国药店医药电商研究中心统计,2015年医药B2C市场总规模144.2亿元,其中平台B2C规模77.9亿元(占比55.40%),自营B2C规模52.5亿元(占比36.40%),医药O2O企业及其他11.8亿元(占比8.20%)。
显然,平台网络渠道的实力还是明显高于自营网络渠道,天猫医药馆、1号店、八百方等平台仍是消费者的首选。
而这一次随着第三方医药电商平台被叫停,自营医药电商企业迎来了绝佳的弯道超车机会。近两年,多家医药类上市公司纷纷加磅自营医药电商,不断扩展自己的医药版图。
太安堂股份在2014年以3.5亿元全资收购医药电商康爱多;仁和药业则于2015年以6亿元收购药房网56%股份,后者于2005年拿到国内首个医药B2C牌照。经历了前期的烧钱之后,多家上市药企医药电商板块迎来盈利拐点。
2016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太安堂旗下康爱多上半年营收6.41亿元,净利721万元;九州通旗下好药师上半年营收4.7亿元,净利479万元;仁和药业旗下仁和药房网上半年营收1.92亿元,净利104万元。
而随着医药电商新政的出台,下半年自营医药电商实现对第三方医药电商平台的逆袭机会大有可期。
当然,面对危机,拥有巨大流量优势的第三方平台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阿里健康在天猫医药馆被叫停后马上展开行动应对:7月,阿里健康以1680万元作价将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收入囊中,为的就是得到可自营网上药店的C证,随之阿里健康很快推出自己的自营医药电商“良心大药房”,然而记者发现目前“良心大药房”上的药品种类只有20余种,这与天猫上的海量商品相比显得尤为凄凉。
也许阿里现在还没有想好下一步要怎么做,目前只是无奈地扛着。几乎在同一时间,京东采取了相似的补救措施,推出“京东医药馆”。
京东于2013年以较低价格收购了“青岛安吉堂大药房”,2015年11月安吉堂正式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C证。
与阿里健康“良心大药房”的流于形式不同,“京东大药房”的自营药品种类非常齐全,一位接近京东大药房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京东大药房”目前的日销售已经超过1万单。
自营医药电商在基因上跟同样以自营为主打的京东天然相符,并借助京东强大的自营物流体系迅速扩张。
在医药O2O寻找突破点
医药新政之下,很多企业在思考对策,而为了跨越牌照的限制,医药O2O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5月,阿里健康与65家线下连锁药房建立医药O2O先锋联盟,下辖2万多家门店,试水线上线下医药渠道融合模式。
阿里健康网络医疗事业部总监邓华北介绍说,以第三方服务商的角色,阿里健康正在构思着另外一种解决方案:消费者在医院看病后,医药电商可直接根据处方将药品送往患者家中。
而早在去年,京东便与上海医药达成合作,双方共同建设处方药的B2B线上销售平台以及线下仓储配送网络。与此同时,京东到家平台还尝试对接线下药店,推出O2O送药服务。
医药O2O是去年开始流行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医药电商的跨界融合发展,成为未来药品零售行业转型的关键,政策暖风下,医药O2O市场迎来爆发期。
然而,医药O2O的医药配送频率要比外卖低得多,同时在时间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极大地提高了配送成本。同时,医药O2O平台为了吸引顾客,平台上的药品售价要比普通药店更优惠,至少不能比药店贵。这样高昂的市场培育成本,背后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作支撑。
5月18日,医药O2O企业“药给力”宣布停止其主营的“1小时良药送上门”业务,原因是下一轮融资没有谈妥。
仅仅半个月后,经营类似业务的另一家企业“药快好”也贴出公告,宣布暂停电商药物配送业务,原因是总局要求停止第三方平台医药电商在线交易。
医药O2O企业的连续倒下,不管是因为投资方退却还是医药电商新政影响,让人多少对医药O2O的未来有些担忧。
然而,与部分企业的倒下相比,拥有强大实力支撑的大型药企、保险公司,包括之前提到的阿里健康、京东等,都继续在医药O2O领域加码发力。
由于药品对于配送环节的品质把控要求非常高,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多家医药O2O平台开始发力自建物流体系,这样会极大地增加运营成本。“叮当送药”、“快方送药”等平台纷纷以主打自营高品质物流24小时配送抢占市场。
在医药电商领域,一般是线下药店规模较小的企业表现得更为积极,想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对市场的抢占,而对于线下实体药店网络强势的企业,很多对于线上业务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积极。
而仁和药业显然属于“另类”,依托于自己线下门店的优势,仁和很早推出“叮当送药”O2O平台,并在去年完成对药房网的收购,同时在自营医药电商和医药O2O领域发力。
仁和药业对于医药电商的坚持近乎于偏执,多家与仁和背景相似的线下药店连锁企业最初也曾在医药电商领域发力冲击,但是在市场推广上流于平淡,出于线下门店经营和线上经营的收益比较而对于自营医药电商板块犹豫踟蹰。
而仁和药业对于自营医药电商的推广却始终不遗余力,“叮当送药”在地铁等户外广告平台砸下重金持续推广,这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很少见。
这一次,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仁和药业能否在“医药互联网+”转型上再次押对宝,市场最后会给出答案。
作者:蔡鎏 来源:人民政协网
飞易达医药网
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
关于我们:飞易达医药是专业提供医药行业发展动态、医药展会资讯、医药招标信息的微信订阅号。
联系我们:
微信号:fyd-yy 沟通合作:0451-87065205 官方网址:www.fyd123.com |
|
了解更多点“阅读全文”,觉得文章不错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