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是中药里一味神秘的药,取自于柴草熏烧的土灶中心的焦土块(灶心土)。集萃堂中医馆有经验的老中医,对伏龙肝能运用自如,巧治疑难杂症。
— 历 史 典 故 —
宋代著名儿科医生钱乙,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
皇帝见状十分着急。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胆敢给皇太子吃黄土!”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
集萃堂中医馆的张家祜医师说道:上文中的“黄土”就是一味神秘的中药“伏龙肝”,取自于柴草熏烧的土灶中心的焦土块(灶心土)。医药经典著作《名医别录》称“归脾胃经,有温中、止呕、止泻的作用”,有经验的老中医,对伏龙肝能运用自如,巧治疑难杂症。
陈先生今年48岁,这年纪本当壮年,然而他却神疲力乏。原来,他被一种莫名的病疾困扰着:每天肚子总咕噜噜叫,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却又秘结,几天不排便,便秘和泄泻交替性发生,下腹疼痛,大便有脓血和粘液;稍吃点凉食就会肚子痛,要是喝白酒就更可怕了,晚上睡觉盖被子都总觉得腹内仍是冷的。
陈先生的这些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从五年前就开始。这些年,他没少去医院。医生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然而口服抗生素、输液消炎治疗,效果都甚微,病情极易复发。
对于陈先生的病症,医生们有多种分析,有认为是身体免疫低下引起,也有认为是神经功能症。陈先生因为这些病症的困扰,寝食不安,体重由原来的75公斤,迅速降至55公斤。长期承受着无名的病痛,陈先生感到压力巨大,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绝症,工作和生活都无法安心。
看着陈先生日渐消瘦,家人万分不忍,托人四处打听,寄希望于善治疑难杂症之中医。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陈先生一家迎来了希望的曙光:有人告诉他们,集萃堂中医馆的张家祜医师,对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陈先生毫不犹豫迅速前来就诊。
主证:陈先生神倦乏力,纳差食少,察其脐周及两少腹均有轻度压痛。肠镜检查为结肠、直肠粘膜充血。部分血管模糊,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刻诊:舌质淡红,舌苔淡薄,脉弦细。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张家祜很快就揪出陈先生疾患的病根:病属慢性结肠炎,中医称为脾虚泄泻。
方药: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方药很多,比较著名的是参苓白术散,半夏泻心汤,及白头翁汤,黄土汤,四逆丸等。因考虑陈先生患病已久,历经输液、抗生素治疗,体质已由原来的寒症转为虚症。白头翁汤虽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但因陈先生辩证为寒且又加上身体虚弱,故不宜服用白头翁汤。
张家祜医师认为陈先生属肝脾失调,痰湿积滞,寒热虚实错杂。其病系肝脾失调,肠胃痰湿积滞所致,治疗宜调肝脾,祛积滞。
方用寒热平调的半夏泻心汤,而且特别加了一味最重要的中药——伏龙肝,温脾渗湿,止泻止血,并嘱咐陈先生日常的饮食也要注意配合,这样才能防止病情的反复。
服用上方一剂之后,陈先生感觉症状已明显有所改善,张家祜医师再予上方加减一个疗程之后,陈先生现已痊愈。
最后,张家祜医师说:慢性结肠炎属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病情缠绵难愈,患者都十分痛苦,这些症状不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益肠就能解决的,而应寒热通补、健脾和中、调理阴阳,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治疗用药,关健是在组方,出现腹泻,不一定就用补药,要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健脾和中和通补通用相结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消炎”,这样效果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