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在医院投资的形式包括PPP公私合营,医院股权收购,医院托管,药房托管以及新/扩建医院。其中,医院托管和药房托管是药企进入公立医院托管的一大重要模式,操作思路主要是以供应链为商业模式来获取收益。
但是,类供应链的医院投资操作思路背后有几个特征及影响。
首先,这种收购公立医院的途径主要是和地方政府合作,尤其是当地财务状况实力并不强的地方政府。未来这类地区拨款给公立医院的实力较弱,因此更有可能让民营资本介入公立医院的再发展。但核心点是这些公立医院在获得民营资本投资后保持非营利性不变,这意味着两大影响。
第一,虽然成为了股东或托管方,民营资本对医院的管理、人事安排以及运营体系的影响仍然较弱,医院本身有较强的保护自己原有体系的动力,因此民营机构在管理上的介入仍非常难。
第二,民营资本无法改变目前公立医院的定价属性,在目前的服务定价体系下,供应链是唯一可行的收入模式。
这两点意味着药企投资医院之后,将其作为药品渠道的意义远超过医院本身的回报,和第三方托管的供应链模式如出一辙。
其次,出于供应链的考虑,这种模式瞄准的是当地有一定量的医院,(就地方范围来讲)本身盘子较大,要求很大的资金量,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是巨大的考验,如果上市公司试图在一个区域集中投资,则意味着长期大资金流,密集支出。
最后,这种模式背后有三点与国家医改的整体思路背道而驰。
第一,这种模式有极大的投入是帮助财力不足的当地政府扩大医院,尤其是当地有一定实力的大医院,这与国家医改对大医院的限制相悖。
第二,由于药企股东本身的供应链利益,且前期在医院扩建和新建上投入了较大资金,从医院本身的收入上达不到回报的预期,只能从推高卖药的量来达成,而这一点与国家医改控制药品费用的大方向也是相悖的。
第三,正由于供应链模式为主导,这类医院投资的投资方对整体医院的管理、服务提升、价值等缺乏经验,也没有影响力,很难从服务质量上突破,本质上对医院体系的整体价值没有推动作用。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供应链模式的最大风险也正在于卖药本身。随着国家医改对药费控制不断严格,打击药价成为必然的发展途径,供应链模式面临收入总量减少,利润空间变薄的巨大风险,而且由药企介入医院,助推大医院扩张也可能面临政策风险。
本文节选自Latitude Health在11月推出的报告《医改变局下的医院投资》,该报告仅提供给LH Insights的会员,不对外出售。如对加入会员感兴趣,请直接联系info@cunfuriji.com。
以常识为基础,以逻辑为经纬。欢迎关注Latitude Health(村夫日记)。Latitude Health是一家为大健康领域投资者和从业者提供咨询的机构,主要为医疗行业内的公司提供战略性的咨询和建议。作为战略咨询公司,村夫日记仅发布独立客观的观点,不接受投稿及任何媒体形式合作。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cunfuriji,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