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专家观点】中药保护与发展怎么做?看看大佬怎么说

编者按:自《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后,相关领域的思想大碰撞就像眼下的气温一样,仍在“高温”中发酵。《医药经济报》对此连续作了跟踪报道。本期特邀院士、权威专家和主流企业的代表,为提高立法质量各抒己见。

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伯礼


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 林瑞超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名老中医

周超凡


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李振江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秦玉峰


天士力集团国际营销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

戴标


  注重顶层设计


  记者:面对中医药资源流失和产业发展迟缓,为中医药产业量身定制法规将有何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张伯礼:《中医药法》出台后会有相关法规配套,促进新药研发,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法律对中药资源保护将起到更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进而推动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人民共享,使传统医药能走进主流医学,也为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作出贡献。


  李振江:国家提出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很关键。中医、西医都为治病救人,各有长短。之前我们已用分子细胞学等现代科技证明了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疗效,还研究了“君臣佐使”的中药配伍理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得到国际认可。我认为,中西医不是结合,而是融合,同等重要。


  林瑞超:中医药行业立法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医药地位的重视,从顶层设计来保障这一领域的发展,环境改善将对整个中医药事业形成利好。不过,目前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最终版本的出炉尚待时日,关键是立法后相关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和后期执行到位。


  构建评价体系


  记者:目前,中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标准,您对征求意见稿的相应描述怎么理解?


  张伯礼: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的贡献越来越大,去年已达6500多亿元产值。整个中药大品种、创新药物、中药资源等都有明显进步,但符合中医药特色及规律的创新药仍较少,如一些复方中药往往按西药的标准在评价,忽视了中药的特点。征求意见稿尊重规律,把中药资源作为重点,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评审办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条款。


  李振江:说到这里,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借机修订中药保护条例,回归到以疗效和质量为根本的保护标准上来。我建议对中药方剂实行分级保护。二是建立中医药自己的评价体系。如安宫牛黄丸是老百姓用来预防脑中风的,一般有4年的有效期,可按照西医理论及审评审批注册标准,该药有效期只有1年。中医和西医的审评不能用一个模式。


  秦玉峰:我们希望尽快完善和出台中医临床用药标准和药材标准,并加强中医药市场监管力度和立法中的处罚力度,维护品牌企业、品牌产品,改变行业小、散、乱的局面,提高产业集中度,以科研带动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此外,在保护和发展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采取动态监测和定期普查,在提高中药材质量方面鼓励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并建立道地药材评价体系。


  加强产权保护


  记者:立法能在深层次上解决目前掣肘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征求意见稿特别提到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此您怎么看?


  张伯礼: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要突出两点:一是企业要强化专利意识,不断申报专利。专利不一定是品种,还包括适应症、有效成分、工艺标准等申报的专利,企业应重视“大专利”的概念;对一些传统知识要抓紧制定保护名目,将过去老祖宗留下的不能申报专利的传统中药及用法保护起来。当然,《中医药法》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细化和完善。


  李振江: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尤其要对一些处方工艺、关键技术进行保护。综合运用指纹图谱、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等新技术,中药动态逆流提取等领先工艺设备。否则,“洋中药”改包装、换剂型就能与国药精品竞争。


  秦玉峰: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中药配方和炮制技术已公开,丧失了新颖性;部分中药配方处于半公开状态,如只公开了药味,未公开剂量,其创新性又比较低,依据现有的专利审批条件难以申请专利。而部分来自民间的验方、秘方和个人经验方等,目前多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状态很不稳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专业人才,中药知识产权正在快速流失。


  升级质量规范


  记者:目前我国80%的中药企业规模小、效率低、设备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重复建设严重,这与涉及动植物药的跨国药企相比差距较大,立法对此会有何改善?


  秦玉峰:国内中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中医药法》的建立,要求和警示企业今后要更坚定不移地重视产品质量。作为老字号中药企业,尤其是央企的代表,我们认为要推行“全过程、全方法、全员性”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模式,从源头原料、生产过程及终端销售等环节严控产品质量,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要做好药材质量的源头管理,这是企业的“第一车间”。


  戴标:国家在为中医药立法时,可将中草药种植的土地规划列入整体国家规划之中。中草药种植是中医药产业链的源头,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须具备足够优质、安全、可控的中草药资源,而对中草药种植土地的全面规划则是保障这一源头的根本。


  林瑞超:中药材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产业,我国对中药的利用还存在无序的问题,过度地索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情况比以前更加严重。如投入和资源配置不均衡、中药材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等,这些均亟需通过立法加以解决。我认为,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源头管理。为保障中药质量的稳定均一,保证消费者用药安全有效,控制药材产地,从源头上抓好药材质量是第一要务。


  提升中医服务


  记者:征求意见稿的亮点在于对传统中医和中医的分类,引入社会资本设立中医服务机构,这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何帮助?


  周超凡:我认为国家将中医和传统中医分类,有利于保护传统的民间老中医。当然,在放开传统中医诊所,对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放开时,规范化管理也很重要。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中医的发展既要坚持传统,弘扬国粹,又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围绕疾病治疗应充分结合历代文献及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看看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哪个环节、哪个阶段最能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并与现代技术结合,将中医药精髓融入临床方案中,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从我50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中医的发展对药理、毒理等现代医学知识也是需要的,同时还要具备人文性的心理学等知识。


  李振江: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建设中的优势无可替代。临床上治疗相同疾病,中医药的费用支出大大低于西医西药,这能解决“看病贵”问题。我们要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在法律、学术、临床上的平等地位。


  中医是个宝库,除努力挖掘和继承全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独到技术,还要发掘古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同时,不要小看民间验方和技艺。既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也要发挥中医药在急、危、重疾病救治领域的优势。此外,医保品种的遴选,不能按比例配额,应按药物经济性筛选品种。


  秦玉峰:单从条款上来讲,我们认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并强调社会力量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与政府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这无疑会激活中医药事业的各个发展要素。


  唤醒文化传承


  记者:目前中医药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要扭转这一局面,您有何建议?


  李振江:我建议把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知识融入中小学,乃至大学教程里,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同时重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要真正成为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的沃土,就必须倡导百家争鸣,鼓励开展学术交流、争鸣和创新。


  秦玉峰:我建议做好落地的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以健康连锁公司为载体,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和知识传播平台。联合知名中医和学校,创新中药新药研制与生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


  戴标: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都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然而,中西方医学的鸿沟不仅仅是依靠文化传播就可以跨越的,应更多地从科学的角度上研究、分析、阐述中医药。这样才能让国际市场真正接受中医药的医理、药效,甚至可解决许多西医所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而不仅仅将中医药视为一种局限于文化层面的交流,从国家层面投入经费和力量研究、阐释中医药的科学性,将“丸散膏丹”的中医药说清楚,用科学方法为传统中医药“正名”。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