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

用金属针做针灸始于秦汉吗?

针灸历史悠久。针和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针”是针刺,指用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灸”是艾灸,指用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温通气血。古书中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在距今八千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在考古中曾发现砭石实物。此外,古代还有骨针、竹针等材质的针。到春秋时期,医学逐渐摆脱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左传》记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诊病时,曾说“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这里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和火灸。


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针灸理论的核心体系。同时,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得到推广。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古代针灸用金属针,是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土的九根金银针。这以后,金属针替代了砭石,针刺的实用范围扩大,发展进程加快。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和完善了针灸理论。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专著明显增多。针灸传到朝鲜、日本。


隋唐时期,针灸发展成为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设有针灸专业。随后,针灸学术不断向纵深发展。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汇集了历代针灸成果,堪称集大成之作。16世纪,针灸开始被介绍到欧洲。但是到了清代,医者重药轻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针灸的发展。




  • 中国古代就有接种“人痘”免疫天花的方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时先是发高烧,然后全身起红色疱疹,幸运的话会在十天后结痂,痂脱后留下疤痕,不幸的话则会失去生命。顺治与汤若望


天花致死率极高,就连贵为皇帝的清世祖福临(顺治)也没有逃脱天花的魔爪。因此民间有谚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


天花大约在2世纪时传入我国。晋代的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载了它的早期名称:虏疮。天花在明代以后被称为“痘症”。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医师沿着“以毒攻毒”的思路,找到了预防痘症的有效方法——种痘。古人种痘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痘衣法,就是将患者的衣服给健康人穿。这种方法的效果不是太好,要么使健康人染上重症,要么完全不起作用。于是,古人又摸索出另一种方法,叫鼻苗法,就是用棉花团蘸取病人的疱浆塞入健康人的鼻腔,或者把患者的脓疮痂研成粉末,用银管吹入接种者的鼻腔。至于塞或吹哪个鼻孔,古人还很讲究,即男左女右。如果反应正常,接种者会发烧,并伴发轻微水痘,但不久即可自愈。



  • 那么,古人是什么时候发明种痘术的呢?

有人说是在唐朝开元年间,也有人说是在北宋真宗时期,但都没有确切根据。证据比较多的说法是在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初俞茂鲲《科金镜赋集解》说:“种痘起于明朝隆庆年,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此后的古代典籍中,屡有种痘记载。


种痘也不是万无一失。有的接种者会因为种痘而发病身亡,也有的接种者仍然会得天花。如清圣祖玄烨在年幼时也曾种过痘,但仍未能逃脱病魔侵袭,好在他命大,只在脸上留下些斑痕。也正是因为玄烨得过天花,对天花终生免疫,所以在他的父皇福临因为天花而死后,在皇太后(孝庄太后)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举荐下,8岁的玄烨继承了皇位,最终成为一代名君——康熙大帝。




  • 下马怎么和官员初到任有关?

下马最初是指从马上下来的动作,帝王陵墓的下马碑、江西龙虎山下马亭的“下马”都是这个意思。后来,下马发展出了官员到任的意思,这还得从古代的车说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人们已能造车。但由于车是一种形制较为复杂的交通工具,所以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车的普及和完善是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的。夏代就设有“车正”之职,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当时有一个叫奚仲的人,就曾担任过夏朝的车正,为夏王制造车辆。可以推测,车子在夏代已相当普遍。到了汉代,车子种类繁多,也按职位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老百姓只能坐牛拉车,官员和富户才可以坐马车,中、高级官吏出行时乘坐的是轻快马车。为体现等级差别,当时规定六百石至一千石的官吏,只准“朱左”,即将左边车染以红色。二千石的官吏方允许“朱其两”,车前多驾二马。由于车子标志着官员的身份,所以古人便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



  •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但虎也经常伤人,而世上毕竟没几个武松。至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就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


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和老鼠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耗子”等。也有人认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


  • 人们常把喜欢吃的人称为饕餮,饕餮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饕餮是上古四凶之一,是贪婪的象征。传说这种人们想像出来的神秘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了。后世的饕餮成为龙九子之一,其纹饰常被绘在食器上。


在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就有饕餮纹这种纹饰。据《吕氏春秋.先识》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饕餮纹出现最多的是在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上,尤其是在鼎上。饕餮纹这个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命名的。



  • 独占鳌头里所说的“鳌头”是指什么东西?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一名,高中状元被唤作独占鳌头,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为什么说这是“独占鳌头”呢?原来,“鳌头”是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这里所说的“鳌”,是传说中在海里能够负山的大龟,是龟头鲤鱼尾的合体鱼龙。据说,鳌原来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为上天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浆液,所以被发配到东海为鳌。


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雕有巨鳌,衬托得皇庭宫室气象雄伟。翰林学士、承旨等官员朝见皇帝时,必须遵守邦国礼仪,要立于陛阶的正中等候皇帝召见,恰恰就是脚踩刻有巨鳌的陛阶上,所以日后便称进入翰林院为“上鳌头”。状元及第时,也是在“鳌头”上迎榜,因此“鳌头”也成了状元的代名词。后世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