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取消中医”签名运动到“脉诊验孕”赌局,近年来,中医药在迎来政策、环境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理性看待中医科学?
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动情地说:“虽然我是从事医学科研工作的一名老兵,但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科学面前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陈竺说,在多年医学研究的过程中,自己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中医药科学的尊重,就是对我们民族历史的尊重”。
认知差异如“小儿辩日”
“尊重中医药学,前提是要科学地认识它。”陈竺用公众耳熟能详的“小儿辩日”的故事,来阐述中西方医学认知方式的差异:两个小孩争论太阳距离的远近,一个认为日出时近,中午时远,因为用肉眼观察日出时大,中午时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远的东西看起来小。另一个则认为相反,因为日出时凉快,说明太阳离得远,中午时炎热,说明太阳离得近。
陈竺说,这个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东西方医学认知方法的不同,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问题,而不是先将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是沿着另一条路,即“实证+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在这两种文化背景和认知方法下发展的医学也大不相同。西医遇到病人会考虑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通过检查可以精确到具体病变部位,进而深入微观搞清楚什么是致病源。中医则考虑病人处于什么证型,是饮食不当还是七情不调,是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进而为病人进行整体调理。正是中、西医学在观察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不同认识。
“我以为,搞清这两种认知方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医。”陈竺说。
理念正趋向“异曲同工”
虽然认知方式不同,但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诊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乃至生命科学有越来越多的相似共通之处。陈竺举例,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与近现代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位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也是异曲同工;中医药的复方理论,与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疾病综合治疗也有相同之处。
“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中医的概念是在远古时代就提出的概念,先人的智慧应该得到尊重并应用于现代医学体系。”陈竺说,如中医药学高度重视预防疾病,强调“上工治未病”,同时,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系统整体,健康取决于阴和阳的平衡。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统论、整体论的认识特点,已为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
陈竺以自己研究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举例,称正是通过对中医药典籍的研究、学习,并应用现代方法对能够诱导恶性细胞分化的化合物进行筛选,找到了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这两种药联合使用让自然病程只有几周的最凶险的急性白血病中85%~90%的患者能够基本治愈,5年不复发,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而众所周知的抗疟特效药青蒿素的发明,也得益于1600年前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抗热病作用的描述。“可以说,东西方两种认知的交汇,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广的视野。”陈竺说。
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
虽然对中医的智慧多有推崇,但陈竺同时直言,中医也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陈竺说,中医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停留在经验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没能跟上余现代科学体系相伴随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的发展。“这归因于封建、闭关锁国桎梏了中医的发展。”同时,现代科技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远未尽善尽美,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来描述、中医与西方医学无法互通互融的局面。
陈竺认同“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能将更多的中医典籍精华用公众能理解的现代学术语言表达,那么它必将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多的治疗思想和方法手段。
陈竺感叹,虽然目前中西医学之间仍有壁垒,但只要兼收并蓄,不故步自封,既立足于历史,又着眼于未来,就有机会建立起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兼取两者长处的现代医学体系,这对于中西医学界来说,都是“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
本文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