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本篇讲“鸟申”。
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刚过,但国人的大脑可能被牛郎织女的故事牢牢限定在“男耕女织”的模式当中了,其实直至汉代,耕织渔猎依然是中国人的主要生活模式。据儒家经典《礼记·月令第六》记载,“﹝季冬之月﹞征鸟厉疾。乃毕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祇。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其中关于“征鸟厉疾”的意思,唐代的经学家孔颖达是这样解释的:“征鸟,谓鹰隼之属也。”,在每年腊月大概大寒时节,男人们骑马架鹰组团进山狩猎,是被作为物候写入月令的,所以你可以想见它的普及程度有多广。
鸟这个物种虽然与人类朝夕与共,但是通常情况下有谁会对它的伫立与飞翔、腾空与降落去认真观察哪?而且还从中得出长寿之道?我们无须怀疑庄子的智商,也不用假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休闲程度,应该确信真正的智慧源于生活。既然“熊经”导引术取象于熊行走的样子与女人织布相仿,那么猎鹰伫立在男人骑马狩猎的手臂上一屈一伸,不正是“鸟申”导引术的生活来源吗?
接下来我们训诂一下“屈伸”的含义与征鸟的关系。在许慎生活的东汉,把禽类分为长尾的鸟和短尾的隹。既然庄子说“鸟申”,那么这个鸟一定是有长尾的,“申”通“伸”是屈的反义词,“屈”说文中是“无尾也”的意思,就把“鸟申“的准确含义衬托出来。就是取象猎鹰,站立在骑马行进的猎人手臂上,人随着马一起一伏地前行,鹰隼始终蹲在猎人的手臂上,在颠簸中一会儿屈尾缩身,一会儿伸颈展翅,来回不停地调整平衡。这个动作猎人们相互间即能看到鹰的动作,又在手臂上真切感受到鹰爪一松一紧的变化。所以庄子拿“熊经鸟申”来比喻两种导引养生术,不但贴切形象而且极具生活原型。
“鸟申”是目前各种导引养生或者武术技击锻炼的“桩功”的鼻祖原型,无论是“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还是少林武术,双脚对称式站桩主要有以上三种形式,均作为本门本派的入门基本功。但是随着种种传承的限制和后辈理解的偏差,把直接作用于身体中心--丹田处的“鸟申”导引术的核心目的“爆炸力”或者“寸劲儿”的培养,逐渐冥灭或者含糊了。
以戴家心意拳的“蹲猴桩”为例,站桩的初期是把因不懂松沉而导致的躯体变形重新调整回来,但松沉感觉一旦找到,马上进入到核心目的--激发丹田的“爆炸力”的练习中来。功夫之王李小龙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一位武术爱好者与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那么这个共同的起点正是“鸟申”导引术所给人带来的“炸丹田”的威力,因为它会让一个习武者摆脱“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这样的“缓招儿”,而变成“意到拳到”的“最短距离、最快速度、最大威力”的技击效果。
“鸟申”导引术在养生方面,除了与技击相同的站立锻炼模式外,还有一个卧式锻炼模式,这样就为年老体弱的练习者多了一个变通的方法,而对于没有技击目的的大众来说,卧式“鸟申”导引术所带来的对于奇经八脉的打通,以及身体唯一的一条束身大脉“带脉”的疏导,同样有着神奇的效果。
本文核心内容:
1、“鸟申”的考据;2、“鸟申”导引术对武术与养生的神奇作用。
新篇预告:下一篇揭示《乂爻导引养生功》的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