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医 | 雨水时节话养生

2月18日是今年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这就意味着,气温开始回升,雨水开始增多,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就要到了。春天总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春暖花开,踏青春游等等,但是,别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四个字,叫“春捂秋冻”,虽然天气缓和了,但我们的身体从冬天的寒冷中回过神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不能忽视了对身体的调理。

一、饮食:祛湿气宜食粥

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祛浊生清。粥中加入一些中药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比如薏苡仁党参粥,做法如下:取薏苡仁30克洗净后,放入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洗净后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净。将三者放入锅中,加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分钟。等到粥熟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放入冰糖调味。每天早餐时食用,不仅能祛湿健脾,还能补气补血,实在是物超所值的滋补佳品。

二、睡眠:养生眠食最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晚饭莫过饱,睡前莫喝浓茶及咖啡。讲究睡姿,睡时应“卧如弓”,以右侧卧位,睡眠方向以头东脚西为宜。要有静谧的睡眠环境,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利于进入甜蜜的梦乡。

三、防病:谨防寒湿上身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勿过早减外衣。“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体热外泄,湿寒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按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洗头及时吹干。洗头淋浴后要及时吹干头发和擦干身体,不然一则容易感冒,二则湿气容易进入体内。

四、运动:天人合一宜缓慢

雨水过后,要做到顺应自然,早睡早起,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促进气血运行。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不宜大汗淋漓,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感受风寒。由于气候仍然干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春天,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各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清晨、傍晚及节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唱歌,登高望远。老年人春练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罹患感冒或哮喘、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春练不能空腹,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运动要舒缓,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来源:中医康复科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