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听力是语言发育的前提,如果存在先天听力障碍,因为接受不到语言环境刺激,在3岁之内关键的语言发育时期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可能会“因聋致哑”,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部分患者,如果能早期发现,可以使用助听器等人工方式帮助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改善宝宝的语言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怎样早期发现宝宝听力有问题呢?
有妈妈说:不是出生后都要做“听力筛查”吗,听力筛查正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吧?是的,出生后听力筛查目的就是早期发现听力不正常的宝宝,让TA们及时得到干预,防止宝宝语言发育受到影响。
但是,所有检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但是,新生儿听力筛查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听力异常,更何况有部分婴儿可能因为一些后天性和继发性的原因后来出现听力障碍。另外,耳聋基因筛查异常的宝宝,即使听力筛查正常也需要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知道一些判断宝宝是否存在听力异常的知识。
胎儿时期的宝宝就能听到声音了,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胎儿能听到什么程度,为了避免宝宝“怀恨在心”,准爸爸准妈妈最好能和睦相处,更不要说宝宝坏话哦!
图片来自网络
出生后1个月内的宝宝好像还沉浸在子宫内的环境“不能自拔”,对外界反应不太灵敏,只有饿的时候开始有肢体动作或者哇哇大哭!但是,1个月内的宝宝几乎每一天都不一样,就像种子发芽,TA们似乎在慢慢“苏醒”。不过,这个时候只能通过听力筛查了解宝宝是不是存在听力缺陷,但是如果宝宝对很大的声音比如耳边拍手声、很重的关门声、鞭炮声都没有反应的话需要警惕听力问题。用心的妈妈看到这里也许会问:我怎么知道宝宝对这些声音是不是有反应呢?那我们告诉您:突然听到声音的宝宝会立马屏住呼吸,同时全身停止运动数秒似乎在判断是不是有危险来临,或者在判断会不会“错过”什么?但是当这个声音持续存在宝宝会逐渐适应,这招会渐渐失去“威力”,当有比较大的声音出现时宝宝仍然在“该干嘛干嘛”,就要警惕是不是有听力问题了。
2个月的宝宝几乎都可以逗得笑但还不能笑出声音,对外界的声音开始有反应,头可以转向声源,但不是每一次都有反应,或不是对每一种声音都有反应。所以这个月宝宝如果对声音有时有反应有时没反应也不用太着急,需要做的事情是多逗宝宝,跟宝宝互动,但是如果对所有的声音都没有反应的话需要警惕听力问题了。
3个月有更大的进步了,对外界反应比之前灵活多了,不仅逗得笑,有的宝宝还可以笑出声(有的不能),对外界声音很敏感,比如吃奶的时候有人走过都可能会马上停止吃奶,转过头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进入“爱管闲事”的阶段了!这个月如果听到声音不能转向声源的话需要警惕听力问题了。
4-6个月宝宝主动活动增加,甚至把床打的蹦蹦响,主动伸手抓东西,而且抓到东西就想吃,很喜欢跟人交流,没有人在面前时TA可能会大喊大叫,大概在抗议:“人呢?人呢?人呢?怎么没有人来跟我玩呢?”。如果这个月宝宝很沉默,对外界没有兴趣需要警惕的不仅仅是听力,可能还有其它发育问题。
7-9个月:多数宝宝可以坐也可以爬了,开始通过爬行产生位移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对周围的声音很敏感,对熟悉的声音更敏感,叫TA的名字多数有反应,可能还会无意识地发出类似“babamama”的声音。如果宝宝发出“babamama”这些声音时经常有相应的人回应,逐渐会知道“baba”就是“爸爸”,“mama”就是“妈妈”。如果这个阶段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的话,需要警惕。当然,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称呼,可以是完整的姓名,或者是某个昵称。你可以称呼华西医院耳鼻喉科赵宇教授为“罩爸”,也可以称呼华西第二医院余涛医生为“余妈妈”,因为TA们的名字和昵称已然成为固定联系。但是,如果称呼太多就没有那么容易形成固定联系了。所以,同时几个称呼都有人叫的话,宝宝会不知道自己叫什么,所以,需要有一个固定称呼形成条件反射,否则,当宝宝对名字没有反应的时候您不知道是因为听力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固定称呼,宝宝根本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
10-12个月:这个月的宝宝多数都可以指出您说出的人物和物体名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灯灯、花花、空调、电视机等等,如果这个时候的宝宝不能完成任何指令,对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任何反应的话,需要注意听力问题,同时反思一下是否缺乏良好语言教育环境,当然,还可能是其它发育行为问题,需要看生长发育门诊或神经科门诊。
细心的妈妈在1岁之前都能够发现宝宝是否有听力问题,粗心的家长可能要在2岁左右因为小朋友还不会称呼才发现原来听力有问题。
如果怀疑有听力问题,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做听力评估,以便尽早干预,降低因为听力受损导致的语言发育障碍。
作者:余涛医生(华西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 赵宇教授(华西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