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思考下我们所从事的中药材行业,细思恐极,中药材安全问题一样引人深思,这种断层裂痕不及时弥补,中药材行业的大堤将溃于蚁穴。
防范中药材安全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复杂的历史的和现实原因,防范中药材安全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甚至来说,根本没有一部法律是保护中药材的安全流通,中药只能按照西药那一套办事,法律并未实现中医药安全造福国人的美好愿景。目前,中药材行业的高速发展规模和经营方式已经超出了立法者的预见,法律漏洞的现实风险愈加明显,各类中药材安全问题频率越来越快。
中医药法颁布
药典每五年更新一次,但仅靠《中国药典》是不可能完成对中药材行业安全的把控。还好,我们期待几十年的《中医药法》刚刚落地实施,但前期这么多年空白,不可能一蹴而就。
公正的社会规则体系容易被践踏
对于那些中药材种植者而言,种出的中药材并非自己食用,只要能保证产量,强求他们保证质量种植环节的两大问题已成为困扰中药材发展的全国性问题:一方面由于中药品种混杂,药农在引种时不认识,造成药材品种和质量因混杂而逐渐退化;另一方面,品种的重茬的连续耕作方式,则令病虫害交叉感染、土地退化。由于农业技术集中于几种主要作物的研究以及药材的多样性,使得每一品种的研究人员都显得稀缺,更难获得有效成果。与基础农业相比,药材的种植技术因此远远落后得多。
对于中药材的流通,硫磺熏蒸的加工方法在中药材生产环节被普遍使用,且许多消费者由于不明真相,把外观作为判断药材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硫磺熏蒸中药材已成为行业加工环节的潜规则,占有市场份额高。同样,药典唯含量论,也给商家为了含量不择手段钻了药典空子,只要含量过关,至于是不是药厂所需药材不在他们考虑范围。
药材熏硫已成中药材产业顽疾
社会一些不良风气流行,中药材作为治病救人的性质早被人抛之脑后,商业利益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这种情况下,谈中药材安全问题就是一个笑话。为啥确保中药材安全问题是一纸空谈
利益驱使经济犯罪的根源就是利益,马克思曾说,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可以连生命都不要。就正品延胡索高价期间80元,目前市场价格也在60元,而提取过的延胡索除了扔掉没有任何价值。染色以后掺进正品延胡索中卖出,简直是一本万利。蒲黄、黄柏也是同样道理,几元的假货、劣质货染个色价格就翻倍甚至几十倍,就算国家严查也无法杜绝中药材染色。
侥幸心理商家和药企总是会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潜意识认为不会查到自己。为何会有这种潜意识首先,当然是这种中药材染色绝非个案,大家都做就不算犯罪这种意识已经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其次,这么多企业都在做,不会倒霉查到我吧!我想这就是顶风作案的真实想法。再者,以前检查都是小打小闹,风声一过也就不会继续查处。最后,就算被查处,写份检讨,出些微不足道的罚款也就过去了。
地方保护个别地区市场周边的饮片厂是当地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同质化严重没有竞争力的饮片厂,除了不断靠降低价格来夺取市场份额,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监管困难中药检测手段比较单一、昂贵,掺假造假难监管。药材市场里的水特别深,很多药材都会经过加工再进行销售,比如染色、硫黄熏等,还会用相近科目的植物去冒充、掺杂中药材。中药包括了原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试剂和中成药,其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检测难度较大,检测手段也比较单一,掺假、造假监管难。
我们对生命的尊重不够,安全从何说起
中药材治病救人,如果安全成问题,就会变成一剂毒药,甚至危害生命。那些掺杂使假害人的和杀人有何区别其实,这次人虎相残,最可怜的当属老虎。成为人类观赏之物,最后还要落得虎头落地。中医药如果被世人抛弃,最可怜的当属治病救人的中药材。原本该发光的金子,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实属可悲、可叹。
希望之光: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国家食品和药品安全规划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国家食品和药品安全规划,有效保障人民健康福祉。
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民众健康保障的头等大事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会议通过“十三五”国家食品和药品安全两个规划。确定:
1---强化全过程监管
落实地方尤其是县级政府保障食品安全责任,加大对校园、小摊贩等重点区域和对象的日常监管,深入开展农药兽药残留等源头治理,重拳整治违法添加等行为,严防发生系统性风险。强化药品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监督,加快推进药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可核查可追溯机制建设,严打制假售假,严防药品安全事件发生。
2---强化抽查检验和风险预警
加强检查员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对所有类别和品种的食品、血液制品和疫苗、基本药物实行全覆盖抽检,提高风险监测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构建权威信息发布机制。
3---强化技术支撑
加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实施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标准提高行动。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注册审评项目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对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和临床急需药品实行优先审评审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实施在线智慧监管,严格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测、监管等各环节安全责任。让广大群众饮食用药无安全之忧。
2017年,必将成为中药乃至整个食品药品质量的“严管年”,劣质中药原料的生产经营面临绝路,前途岌岌可危;优质优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