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职场行步〗10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工匠精神

1、一碗米饭的用心打造

提到精益求精,国人总会想到日本的电饭锅。虽然在技术材质和设计上都是领先我们,但是从实用角度国产的也并不差。与其说国人追捧日本产品,不如说追捧的是日本“工匠精神”。在日本最受欢迎的米饭却不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电饭煲做的,而是出自一位老人之手。

老人叫村嶋孟,他背着自己的那口老锅,曾应邀来到中国北京交流,用中国的米、中国的水做了一锅米饭。慕名前去的中国食客一饱口福、分食一空。跟大米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不用舌尖,只用指尖在大米中一划,就能知道大米品质的优劣。先用当地的水浸泡大米30分钟,随后的淘米环节,被他视为极其关键的一步。淘米一辈子,每一次都要用心,都要淘到米饭无任何杂质、晶亮分明。在他看来,大米是有生命的,淘米,就是人与米的对话。在整个煮饭过程中,村嶋孟都寸步不离那口老灶台,他能准确把握时机,及时转动锅盖防止饭汁沸溢。

2、一辈子做一杯咖啡

日本还有位老人今年101岁了,见证了咖啡文化在日本的萌芽和蓬勃生长,用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做一杯好咖啡。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尝做了60年咖啡的老人关口一郎的手艺。60年来,店里没有果汁,没有牛奶,也没有甜品,菜单上有且只有咖啡这一种饮品。“到目前为止,我可能已经烤了至少上百吨豆子了。”关口笑着说。为了保持豆子的新鲜层程度,他每次只烘焙小批量的豆子,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每天三次的习惯,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即便是这样,关口一郎仍然觉得,自己只是一直在接近,却还没能做出咖啡最纯粹的味道。但是喝过他咖啡的人却说,时代的浪潮让人无所适从,他们却从他的咖啡里喝出了坚守和情怀。那是时间的味道。

3、匠心让传统不消失

湿版摄影”这种技术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在干净的玻璃上涂布火棉胶为主材的溶剂,再浸入硝酸银,取出趁着湿的时候进行拍摄。早在胶片诞生之前,它才是摄影界的主流。这种缓慢的匠人手作方式,李长江说总想起自己的师父:80岁高龄的师父,经历过两次中风。每日仍骑一辆电瓶车,从静安区的家到石门一路的工作室,夜晚设计图纸,白天制作相机,风雨无阻。构图,对焦,调试机器,湿版摄影的相机古老而笨重,将它缓缓推开,仿佛神秘的黑暗魔法仪式。制作玻璃底片时,要轻柔细心将玻璃擦洗干净。将具备感光的玻璃板装入片盒。用蒸馏水把显影液冲洗干净,在定影液中逐渐变成正像,你会看到温暖的质感,一点点、一点点浮现.....

4、择一事,终一生

有一群人,视自己为普通的北京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都是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修复文物,被称作“文物的医生”。故宫男神王津,16岁进故宫修钟表,39年没换过工作,没搬家。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感受。1年2年5年10年,高墙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斗转星移,高墙内他们却在用几年的青春摩挲同一件文物。不仅如此,他们这个职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徒制,不同类别的文物都有不同的匠人,他们都带着各自的徒弟,把自己毕生的手艺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师傅退休就由徒弟上,徒弟再收徒弟,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所以,很多人评价说:“在这个急躁的社会,像他们这种穷极一生的专注就像是一股清流,让人肃然起敬。”

5、用心才有不可思议

常忠秋,中国著名小提琴制造师。在所有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一,文化程度太低,小学只学了3年半,“山里的孩子,从小和狗熊打架,手拿刀子插入狗熊的嘴里,差点被狗熊把胳膊咬掉了,第二,从来不会拉小提琴。但他拿的奖竟都是提琴音质方面的奖。”中国尽管生产的数量惊人,但都是一些卖不上大价钱的练习用琴。中国人要造出国际水平的小提琴只有一条路径,那就是参加国际提琴制作大赛,并拿到好的名次。2010年,常忠秋代表华东乐器厂参加第19届美国VSA国家提琴制作比赛小提琴音质银奖一枚,中提琴优质银奖一枚。2012年,在第20届美国VSA国家提琴制作比赛上,常忠秋又得到了小提琴音质银奖两枚。

6、耐心成就奇迹

有些人的工匠精神是走不寻常路。Barry的工作室坐落在纽约布鲁克林,Barry从小在自家农场长大,经常跟着父亲做各种手工活,工作室里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工具,练就了高超的工艺制作技术;如此种种催生了他将音乐与手工结合的想法,他曾经拿父亲的火车模型的一部分建造了一个四弦琴箱,后来,Barry用几十个例如咖啡罐、酒箱等极其普通的的材料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手工班卓琴、尤克里里或者小提琴等手工乐器。为了将一只咖啡罐做成尤克里里,他可以在工作室呆上整整20小时,漂亮的成品总让Barry爱不释手。“第一次弹这样的琴很神奇,”他说,“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会不会是一把好琴。”如果你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你绝对不会理解这种艺术形式。事实上,它可能需要花费超过人一生的时间去完成。

7、种出来的椅子

这把椅子已经12岁了。他花了10年时间,把凳子种了出来,Peter在他的杰作上放松。这把树椅子必须经过长期的嫁接,盆景及修剪才能创造出这富有想象力的艺术,许多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为此苦练了几十年。春天在地上种下一棵树,到了秋天,它能结出家具么?Gavin Munro说:能。Gavin还透露了一些制作流程:当小树长成了我们希望的形状,我们还要继续呵护它,让它长得更结实。到了冬天,我们会收获这棵树,然后让它在寒冷的天气中自然风干。作为一位创客,这个主意最初就是Gavin在自家花园里做的小实验:他记得他妈后院里有一棵长得像王座的树,想试试能不能刻意改变树木的生长方向,于是一年后种出了一把椅子。

8、信徒式的“秋山木工”

日本的秋山木工,是专门定制家具的,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都在使用他们精良制作。创办者是71岁的秋山利辉先生,他27岁创办“秋山木工”,为了培养出真正的匠人,传承“达人”的师徒制度,办了一所秋山学校。该校学制八年,学费全免,针对全体学员设有不须偿还的奖学金制度。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结束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的学徒,然后开始为期四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经过四年的学徒生涯,唯有在技术和心性方面磨练成熟者,才能被认定为工匠,从那时(第六年)开始到第八年的三年间,他们作为工匠,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从第九年开始,他们才可以独立出去闯荡世界了。

9、所谓“德国制造”

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就是近一百年多年的事儿。1871年,德国制造还处在假货和仿冒横行时代。当时英国人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知耻而后勇,德国从此开始了精工制造的征程。用了100多年时间,德国人持续不断地在各个行业,坚持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终于使德国制造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

10、让泥巴活起来

一代宗师顾景舟是紫砂界神一样的人物。有关他严格教徒的故事广为流传: “顾辅导告诉我们,紫砂泥是有‘泥门’的。捶打前,泥沉睡着,需要我们用木槌把它捶醒,把‘泥门’打开。捶泥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捶好的泥,有张力,有呼吸,‘泥门’全开了,这时,泥的状态最好,用来做壶也是最好的。”将紫砂泥拟人化。这是顾景舟的一大发明。沉睡的紫砂泥,因为千万次捶打,慢慢苏醒,呼吸均匀;生命的张力,由此贯穿、扩张。壶若有命,先是泥命,若泥命不保,或泥命衰竭、僵死,那又何来壶命?比如,一件壶坯有些发干的时候,一般的艺人会用一个小喷水壶,将水雾喷在壶坯上。如果让顾景舟看到了,他会立刻制止。说:如果你家孩子身体发热发干,你会用冷水浇在他身上吗?

“看一个人的壶做得怎么样,顾辅导只要看他的坐姿,看他拎木搭子的手势,听他打泥条的声音,泥凳上,工具是怎么摆放的,就全知道了。他对工具摆放的位置,都有明确要求,看到有不合格的工具,譬如扎得不好的蘸水笔,削得粗糙的竹拍子,拿起来就往窗外扔去。”民间工艺流程中的某些散漫随意、苟且敷衍,到了顾景舟这里,全部变得有来路、有出处,有量化、有规范。什么声音决定什么效果,什么姿势决定什么状态。徒弟沈遽华干活时,无意间翘了一根兰花指,他看到了,当即指出,要改掉这个习惯。徒弟张红华偶尔留了一点长指甲,也逃不过顾景舟的视线,要求她,剪掉。徒弟李昌鸿的泥凳位置,在顾景舟的背后。听他打身筒的声音,顾景舟就知道,哪里多打了几下,哪里少打了几下。一会儿,那个不高却威严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昌鸿啊,你又多打了几下了!后来的徒弟葛陶中回忆:“一分钟打4块泥片,一块泥片打12下,多一下不行,少一下也不行。”……   


点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传递快乐!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