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症又称过敏性休克或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多系统速发过敏反应。它是临床免疫学方面最紧急的事件。患者可迅速或部分出现下列症状:全身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窘迫、喉头水肿、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休克,是涉及多个靶器官的临床综合征。
1)皮肤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肿胀、渗出,湿疹(奶癣),荨麻疹(风团),多型红斑等。
2)呼吸道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喘、鼻塞、流泪、干咳不愈。
3)眼部表现为:过敏性结膜炎等。
由以上不适带来的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烦躁、夜间睡眠不踏实,易吵闹、啼哭、焦虑等。
0~1岁婴儿组:持续哭喊或尖叫,不能进食或需要不停地进食,烦躁或极度萎靡,入睡困难或嗜睡,不愿被抱,摇头,等等。
1~3岁幼儿组: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过分活跃,乱蹦乱跳,撞床,疲劳,蜷缩在桌椅下、床底下或家具内等黑暗的角落里,拒绝被接触,不愿穿衣、脱衣,等等。
3~6岁儿童组:情绪和行为突然改变,多动,不能安静地坐着吃饭、听故事或看电视节目,烦躁,疲劳,违拗,沮丧,有攻击行为,摇晃腿,嗜睡或梦魇,写字或画画时不能在一水平线上进行,或字越写越大并往上翘(兴奋型),或字越写越小并往下降(抑郁型),间歇性讲话困难,5岁后还尿床,等等。
因为感冒也通常会有咳嗽、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因此很多家长不知道宝宝到底是感冒还是过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别宝宝是否是过敏:
1) 如果宝宝还表现为发烧,并有感冒的接触史,则考虑可能是感冒
2) 如果宝宝鼻塞、流涕的同时伴有长红疹,或者超过两星期鼻塞、流涕治疗不好,则考虑可能是过敏;
3) 如果宝宝有过敏原接触史,则可能是过敏,如宝宝本来正常,到公园游玩后开始打喷嚏、流鼻涕等,则可能考虑花粉过敏
过敏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包括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等。其中过敏性皮肤病最为常见,且出现时间早,有些患儿甚至可以在新生儿期即出现症状。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包括湿疹、特应性皮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接触性皮炎、药疹等。
皮肤过敏的治疗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和(或)内用药物治疗(口服或静脉)。
治疗原则:根据患儿的年龄、皮肤病性质和病期(急性、亚急性、慢性等)、皮损部位和大小、患儿的自觉症状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用药方法、用量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外用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激素类和糖皮质激素类。
非激素类:包括保湿剂、中药外用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糖皮质激素类:可分为弱效、中效、强效等。
非激素药物
非激素类外用药通常用于轻度的皮肤过敏,维持治疗或作为中、重度皮肤过敏的辅助用药。保湿剂的主要作用是修复过敏时受损的皮肤屏障功能,同时保护皮肤避免受到外界进一步的损伤,其成分接近于人体正常的皮脂膜。
中药外用制剂是根据中医学的辩证论治,采用合适的中药制成适合儿童使用的浓度。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皮肤局部免疫反应,是新一代的过敏性皮肤病外用药,但通常适用于2岁以上的孩子。
糖皮质激素类
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适用于中度、重度的皮肤过敏,儿童通常选用弱效或中效制剂。
弱效包括0.5~2.5%醋酸氢化可的松、0.01%地塞米松等,中效包括0.1%丁酸氢化可的松、0.1%糠酸莫米松等。儿童尤其是婴儿不宜长期外用(面部连续使用不超过一周,躯干和四肢连续使用不超过两周),并严格限制使用量,一般不超过体表面积10%。唯一可以用于儿童面部的超强效糖皮质激素是卤米松。
内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中药。
组胺是参与过敏反应的化学介质,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止组胺的释放治疗过敏。苯海拉明、氯马斯汀、扑尔敏、赛庚啶是最早用于儿童的抗组胺药,其副作用以嗜睡为主。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其副作用少,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药物。此外,左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是新一代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慢性皮肤过敏,但有年龄限制,左西替利嗪适用于6岁以上儿童,地氯雷他定适用于12岁以上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