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对于抗生素耐药的关切,再次拉开了门诊取消输液这个话题,甚至微信圈晒出来某地对诊所输液的罚单。最先着急的是做大输液的企业,这是最赤裸裸的挑战,中国是名符其实的“输液大国”,大输液企业“功不可没”。此外,占医保费用比较多的中药注射液,也会愁眉苦脸,因为医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解决医保费用紧张的问题。
当然,作为一直在基层从事生产和销售抗生素的本人来说,还是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不管是“限抗”“限价”“限液”,都跟抗生素息息相关。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体会着如履薄冰的感觉,虽然,抗菌药物市场容量巨大,但是一个单品动辄数百个文号,可以认为是生产最过度的产品,所以,“一致性评价”绝对是行业整顿的一剂猛药。距离2018年的大限还有两年,虽然,我们有实力去面对一致性,但我们还得考虑活在当下。又值金秋年关,除了压货还有明年的预算和布局规划,不管是否有省份发布取消门诊输液,我们始终要清醒,我们不能“输”。
首先要肯定输液存在的必要性,目前只是需要规范管理。
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将无菌液体(或者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人体内。静脉给药的方式有其先天优势,因此,是非常常见的给药方式。所以,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的基本功,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必备技能。门诊取消输液,加强静脉输液管理,是以“降低医疗风险和费用”“遏制细菌耐药”等为出发点的。话说,不合理的用药是如何形成的?就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一方面,“重医轻药”,医生拥有处方权,药师的权责不够,此外,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供应商们来设计了整个价值分配。作为患者本身,用药知识匮乏,加上医疗机构对临床使用药物的监管力度很弱,综合多种因素,推动了静脉输液的蓬勃发展。
其次,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
记得我第一次听说某省“二级以上医院门诊取消输液”的消息后,一点反应都没有,因为,我的产品进不了二级以上医院。因为,定位不一样,我们定位县级基层市场。所以,该担心的应该是院内销量大的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当然也那些有优势的抗菌药,这些费用充足的大产品,才是临床的最爱。如果本身是定位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基药和普药,那大可不必担心,踏踏实实的做基层推广工作才是正道。
院内市场依旧要细分,做重点科室的工作。
是取消门诊输液,急诊、住院部、儿科这些大户还可以的,还是要全力工作维护。静脉输液有利有弊,其中可以快速补液、快速提升有效血药浓度,快速见效等优点,被众多医护和患者视为首选,口服产品毕竟要经过消化系统,起效还是稍慢。面对病痛折磨,我想很多人会选择快速的方式。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门诊取消输液,还可以绕路,去挂急诊号,这样又可以开了。所以说,很多改革不是表面工作能解决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调整。
基层市场得到部分引流患者群。
虽说“分级诊疗”的话题众说纷纭,我们姑且不抱怨基层机构有没有实力提供诊断服务和慢病管理。就二级以上医院取消门诊输液一事来论,有一部分患者流会往社区和乡镇医院回流。所以,基层市场的开发,应该根据企业产品的细分和定位来开展推广和维护工作。
在中国,有庞大的“乡医”群体,据说有百万之多,这些跟我一样长期奋斗在一线的伙伴们,虽说小而散,但是却服务着中国接近半数以上人口的广大地区。随着生产企业开发第三终端蓝海的大潮,各种信息和学术教育已经培养了和提高了很多乡医的素质水平。加上本身很多乡医都是祖传技艺,本地知名度高等效应,这个市场不容小视。此外,虽说被几轮风暴揭短了“民营医院”,作为特殊运营的模式的医疗机构,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契合自身资源拥抱“莆田系”,也是可选之路。
给药技术的改变,可以营造一定空间。
当竞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差异化的营销方式就被大家推崇,前几年在终端十分流行的三大法宝:“雾化”“灌肠”“透皮”,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给药方式的变化,仅仅局限与个别产品,但是这种流行方式基于部分地方传闻的诊所禁止输液有关,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治疗方式,同时给口服药创造了一定扩容的机会。此外,也流露出广大的终端迫切的需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心理,他们需要的一是快速诊断,二是解决方案。
“门诊取消输液”,只是国家解决医改难题的一个举措,同时也表现出推进临床药物管理,推进临床路径、优化诊疗流程和明确治疗药物的决心。推动合理用药,遏制耐药,为人类健康服务是医务工作者也是医药从业人员的伟大使命。我们可以从商业的角度思考销售问题,我们同样肩负推进合理用药推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