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2016年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公布了影响我国人口生活质量的常见非致死性疾病的排行榜,其中听力受损位列第二。听力受损虽然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但是近些年来,小儿发病率持续上升引发业内的关注,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听力残疾人三千万左右,而听力残疾儿童已超过两百万。上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就是导致听力受损的一大原因。
中耳炎虽然常见但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后果很严重。那么容易被家长忽视的中耳炎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为病人安全用药把好关,是每一位药店人的责职,以下知识点,我们同样必须掌握。
陈阿姨家宝宝3岁多,前些天突然有点发热,但没有其他的症状,陈阿姨就给小儿服用了感冒药,2天后患儿出现了耳部疼痛,陈阿姨以为是上火引起的,就带着孩子到附近常去的药店打算买些降火茶。药店药师听诉后,帮小孩测了一下体温,并看了一下耳朵,结果小儿腋窝温度39度,外耳道肿胀明显,并且看到黄色脓性分泌物,药师建议陈阿姨赶紧去医院,结果发现小孩子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过治疗后出院。陈阿姨来药店感谢药师,说幸亏发现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Q:中耳炎是怎么发生的?
A:中耳炎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耳病, 儿童时期由于咽鼓管的构造特点, 免疫力低下, 容易发生此病, 幼小患儿的急性症状表现特殊, 须对之有所认识和警惕, 方不致延误诊治。以下是家长最容易忽视的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1——预防感冒不留心
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那样能看出来,大孩子还会说“耳朵胀痛、嗡嗡作响”等,小宝宝无法表达更容易被忽视,因此父母要留心观察,宝宝一旦出现鼻塞或夜间啼哭,用手抓耳等,就必须小心了,尽早去医院检查是正确的选择。
致病因素2——擤鼻涕方法不正确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错误方法: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
正确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幼儿还不懂擤鼻的,可用柔软手帕轻轻揩拭,切勿用太大力。
致病因素3——游泳时误喝水
游泳时误将污水咽入口中,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致病因素4——婴儿仰卧位吸奶
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Q:得了中耳炎怎么治疗?
A:中耳炎可用抗菌药物治疗,秉着减少滥用抗菌药和降低细菌耐药风险的原则,选择药物时一定要谨慎。
全身治疗:指南明确规定,凡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中耳炎症,特别是对于重症(耳流脓或伴高热≥39℃),以及年幼患儿,应及时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推荐选用口服阿莫西林;或选择口服阿奇霉素等;也可选用第2或第3代头孢菌素,如肌注头孢曲松和口服头孢地尼等。
抗菌药物治疗疗程:对于<2岁和临床症状严重的患儿,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10d。对于有轻度或中度临床症状的2~6岁患儿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7d,而对于有轻度或中度临床症状的>6岁患儿,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5~7d。
局部治疗: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推荐1%酚甘油滴耳剂耳内点滴;化脓性中耳炎推荐3%双氧水清洗加局部非耳毒性抗菌素(即不能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注意,清洗后,棉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Q: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有什么要注意的?
A:除用药去除病因以保持咽鼓管通畅外,其实还可以从注意休息、多饮水,给予软食,保持大小便通畅等方面入手,另外若能配合饮食疗法,则疗效更佳。
宜补充食物: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等新鲜蔬菜具有清热消炎作用,应该鼓励多吃。
忌服的食品药品:不宜进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