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由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欢迎关注。
小马君就是我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现居美国,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
(小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众号开设专栏,每周三和大家聊聊科学育儿。)
童年本该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可以尽情欢笑,飞舞。可最近听了这么个事儿,让我感慨颇多。说周末有几个家庭一起组织去郊外烧烤、搭帐篷,气氛很好,爸爸们一时兴起,在附近捡了一些废柴火,枯木枝,点起了一个小篝火,想要和孩子们一起,绕着篝火跳跳舞,唱唱歌。可孩子们个个都不乐意,几个孩子还带头说“太傻了”。
其实这种沉默不爱表现的性格,我身上就有。以前上学,大部分时候我都不愿意跟老师对视,因为只要他一看到我在看着他,就大大增加了我被点到回答问题的概率。
为什么我不愿意回答问题?如果说错了,会是一件特别难堪的事,我也不止一次被教育,想清楚了之后再回答。
后来在美国上大学,也依然延续了这种心态。课堂里最沉默的永远是我们中国留学生,就算教授摆出赶鸭子上架的架势,依然没有太多人喜欢讨论。反观,美国学生就显得特别“高亢”,他们总是会提出各种我们看来“奇怪”的观点,并极力佐证。
我就曾经历过一个宗教信仰者,上课的时候和教授讨论上帝是否存在,而这并不是课上的主要内容。可是教授也很耐心,真的就花了超过40分钟的时间与他辩论,直到下课,争论仍在继续。
可现在想想,是不是这么从小“傻”到大,不顾旁人的眼光,有自己的立场和坚持的人更值得我们钦佩;而那种岁数还小,却过早地丢掉“天不怕地不怕”劲头的孩子,才更让我们担心呢?
如果你担心的话,请先学会“装傻”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例子,为什么孩子们会觉得绕着篝火跳舞傻呢?他们有这样的判断,我猜孩子脑子里一定预存了一些相关的经历。比如,他们可能在电视或者周围看过有人跳舞很奇怪,然后被大众嘲笑。比如班上也许有一些很不一样的同学,因某些特殊的举止被大人冠以“哗众取宠”的名号,他们默认,如果做一件“出格”的事情,就会被人嘲笑,而不被周围接受和认可。这种观点一旦形成,可能标志着孩子长大了,但同时也说明,他们离“孩子”越来越远了。
很多时候父母都非常纠结,希望他们的童真,可以久一点,再久一点,那么这就需要你们付出一些“装傻”的勇气。
比如孩子们都不愿意绕着篝火跳舞,那大人们就先起个头吧,“他们不愿意就不愿意,我们自己跳,我们不觉得傻。”然后,你要真的投入其中哦,如果只是做做样子,哼,别以为他们好骗。慢慢地成人加入越来越多,在整个气氛的带动下,相信孩子们也就会陆陆续续摩拳擦掌乐在其中了。
父母总喜欢做那个凡事把孩子往上推的,但往往又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是不是?
等他们体验完,成人还可以和他们说,“你看,其实这没什么傻的吧,我们玩得多开心,下一次你要和爸爸一样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就算别人觉得很傻,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自己开心就可以啦。爸爸觉得你今天的表现很让我开心。”
所以说,当孩子急着“装大人”的时候,成人需要先学会“装孩子”。跟他站在同样的高度上,才能更好地起到引领的作用。
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归因于“内向”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Dr. Chen专门研究中国孩子性格内向的问题,分别在10多年前和近几年做过两次对比实验。十多年前的结果显示,害羞和内向的孩子在学校里会受到同伴的喜欢,并且老师也更容易让这些孩子当小干部。可是近几年,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现在内向的孩子在中国已经不再占优势,并且“内向”的特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而“沉稳内敛”也不再是老师挑选小干部的重要依据了。
估计说到这里,认为自家孩子比较“内向”的家长就开始紧张了,那有没有解决“内向”问题的良方呢?有个观点需要明确,内向或者害羞不是孩子的错误,这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不需要被纠正。可是,孩子由于内向产生的过分恐惧以及害怕失败的心态,需要成人帮助调整。
跟很多内向孩子接触后,我发现他们其实很多时候特别想表现,只是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阻挡了前进的脚步。
在Bright Horizons之前,我在费城Bartram’s Garden工作。这个花园占地42英亩,有着250年历史。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自然环境给孩子开发课程。这一年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了,自然可以激发孩子无限的潜力,并且也让我认识到,有些看似内向的孩子,在自然的环境里,会变得滔滔不绝。
照片里就是我最喜欢的领导Ms.Leslie女士。我和Ms.Leslie也讨论过关于孩子内向的问题,她给出的解释是,其实我们不用太着急,给孩子找些台阶下,他们同样会愿意表达。
每一次我们的课程设计,都会以一个孩子的自我展示活动收场。很多偏内向的孩子,都不愿意站到大众面前去展示,即使自己有非常出色的作品。
比如这是一节讲昆虫和植物关系的课,我们让孩子自己去设计一种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有个男孩子就设计了这么个“奇葩”的植物,他说这种植物的枝干上有很多刺,这样就防止有些害虫往上爬。
我问顶上的盖子是做什么用的呢?
他说,如果那个害虫还是不停往上爬,那么它就会在爬到最高处时掉进枝干里,并且盖子一盖,它就再也逃不出来了。我当时就被这出色的设计惊艳到了。并且这两种防御机制确实是植物世界中有的,它们叫做“肉食植物”。
可别看这孩子在私下里和我说得头头是道,当我提出邀请他一会儿来做分享时,他却怎么也不愿意。我说很多小伙伴一定特别想知道这个奇特的设计,如果听不到你的分享,他们会很遗憾的。同时我也开始接受他的感受,我说,“你是不是一个人上台有些害怕呀?”他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就问,“我陪你一起上去给大家展示好不好?”他看着我,还是使劲地摇头。我没放弃,又问,“那怎么样才能让你的同伴知道你的设计呢?”他想了一会儿,轻声说,“你上去说。”我怔了一下,很快又回过神来,点了点头,“那我先借你的东西上去和同学们分享,如果我说的哪里不对,你再上来补充好不好?”他想了一会儿,点头答应了。
于是,我就拿着他的作品去台上展示,我特别留意了他的眼神和表情,他先是看着我,特别认真地听,时不时还会关注周围人的表情,看到所有人先是很吃惊,而后又发自肺腑地感叹时,笑得特别开心。
一看时机来了,我便开始故意解释得不清楚,去请教他,他很自然地大声在座位上做修正和补充。然后我还是邀请了他一同上台,这次他终于很大方地接受了,并且又重新独立解释了一遍这个植物的防御机制。等他讲完,全场掌声雷动,我们也互相击掌“High Five!”,要知道这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所以我也很激动地跟他表达我的感受,“I am so proud of you!”(我真为你感到自豪!)
相信这件事于我于他,在我们的经历和成长中都可能算意义重大,孩子们是否愿意勇敢地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可能就在于成人首先是否能够正视和接受他们的感受。
所以千万别给自己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家孩子特别内向,一遇到什么场合肯定是往后缩的那个!”一个孩子性格内向,和他是否想要表现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大部分内向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感受关注度很高,只要他们觉得害怕的事情就不太愿意尝试。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也许也更加聪明,比同龄人更早关注自己会给别人带去的感受。给他们台阶下,成人亲自上阵为他们展示其实这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怕,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维护孩子的“傻”问题
和很多家长一样,我很担心孩子过早的“成人”化。而我们可以做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护孩子提傻问题的权利,降低他们对于表达的顾虑,以延长他们童真的保质期。
如果孩子自己都觉得提问是一件很“傻”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在我们幼儿园的5岁班级里,一直会设有“the question of the day (每日一问)”的环节。一般我都会让孩子说一个问题,以及为什么想提这个问题的理由。
我现在都记得一个孩子提出“我想知道青蛙会不会放屁,因为……”话还没说完,就引来了全班的哄堂大笑,嘲笑声也不绝于耳。
但我当时很严肃,直到孩子们看到我表情不大对,才都安静下来,这时我说,我很难过,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笑的问题,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虽然这听上去是有点奇怪,但嘲笑是对提问者的不尊重。希望下一次,我们能够耐心地听完提问者的话,而不是用笑声打断他。
我让这个孩子接着说,他继续“因为有一次他在水塘边上看到青蛙,然后水池里面还有泡泡。我洗澡的时候就会放屁,浴缸里就有泡泡。我想知道那个泡泡是不是青蛙放屁引起的。”听他讲完,我立马很敬佩这个5岁孩子的逻辑,可如果当时我没有出来维护他说话的权利,很可能他就被大家的态度给带跑了,再也不愿意去提一些看似很容易让人笑话的问题。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一个天然不足,老成有余,不愿意表达和表现的“老小孩”。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次提问,我们连续两周研究了青蛙。这样的经历也让我知道,有时候,成人需要出来维护孩子的提“傻”问题的权利。
半瓶墨水就得晃
从小我被灌输,半瓶墨水不要晃,需要做到成熟的思考后再表达。后来我才发现,当你一瓶墨水的时候,就真的晃不起来了。要让孩子知道“表达”和“显摆”不是一回事,就算只有半瓶墨水也需要让别人知道。
我做过一个关于“种子的秘密”的课程。主要就是让孩子们去探索植物的繁殖。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就问如果植物需要生长,需要哪些因素。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当时的教案上,写了四样东西:“水,阳光,空气和养料。”本想等孩子答完这些点后继续引入“光合作用”,这时突然有个孩子举手:“老师我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人!”
我反应了一下,说,你的意思是植物需要“照料”?他非常满意我的修改,连连点头。是啊,孩子说的没错啊!虽然不是书上的“标准”答案,但我们仍应该鼓励而非打压不是吗?
这节课上我还准备了一个苹果准备切开给他们介绍一下苹果的种子,孩子们又开始提问了,“香蕉为什么没有种子?”“草莓的种子在哪里?”
上面这些精彩的问题和回答,把我原本的计划完全打乱了,但我还是决定要好好讨论他们真正关注的事情。当你有一瓶墨水时去准备课程,难免会丢失太多视角,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了解的细节。只有当孩子半瓶墨水的时候,才会提出一些看似奇怪,但是值得深究的角度。成人,如果希望孩子多一些童真,慢一些“成人化”,那么请在他只有半瓶墨水的时候就鼓励他勇敢表达吧。
关注公众号后,在公众号输入相关关键词,看优质原创文章:
热门文章
“初心”,看《为什么我辞掉百万年薪的工作做早教》
“智商”,看《提高幼儿智商最有效的办法》
“自控力”,看《提高幼儿自控力的五个方法》
英语启蒙相关文章
“双语”,看《双语的孩子数学好?!-儿童学外语的8大好处》
“英语启蒙”,看《幼儿英语启蒙的迷思系列》
“英文绘本”,看《史上最有心的英文绘本书单(幼儿启蒙第一辑) & 耶鲁奶爸精心研发的英文亲子阅读助手APP和绘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