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陈耀祥:一个西部企业家的“沙漠家国梦”

陈耀祥治沙决不是脑子一热,他四处召集他的企业家朋友捐钱。一段时间,打开他的朋友圈,几乎每天都要重复一条信息:发起民勤公益治沙众筹。这个西部企业家郑重承诺,每天捐1000元,连捐100天,并且缺多少,补多少,负责兜底。



“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唤醒更多人对沙漠的关注。我一次性全捐了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要让沙漠活起来,将苍凉彻底交付历史,光一个陈耀祥是不够的,需要千千万万个陈耀祥。”陈耀祥说。


事实上,这不是陈耀祥第一次向沙漠撒钱了。陈耀祥再次发起民勤公益众筹的初衷,代表着一个企业家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的尝试。作为一个和沙漠打了10多年交道的企业家,陈耀祥深知向沙漠进军,光靠喊口号和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市场的力量向沙漠进军。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做的,便是要充当治沙的“急先锋”。


陈耀祥的“沙漠家国梦”


甘肃省的民勤县,大名鼎鼎,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民勤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围,荒漠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0%以上。民勤不仅风沙大,还很缺水,平均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


陈耀祥却并不是沙乡民勤人。他的家乡在干旱的陇中通渭。对沙漠的认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清晰的。


时间要拉回到2004年。带着对农村深深的眷恋,陈耀祥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农村。投资2000多万元,陈耀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甘肃陇原中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始了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三农实践。


就在此时,武威全圣集团董事长张全年发现了陈耀祥这个难得的人才,力邀他出任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打动陈耀祥的不是高额的年薪,而是一个特殊的舞台。他准备接受沙漠化治理的挑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陈耀祥真正开始与沙漠打交道,直至结下不解之缘。


原来,全圣集团下属武威纸业公司身处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每天经过生化处理排放出的1.8万吨废水,可治理沙漠5万亩。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年减少沙化土地3000亩,其中耕地500亩。


看着长势喜人的芨芨草,陈耀祥描摹了一幅生态治沙图:“长10公里、直径600毫米的暗管,将经过处理达标的废水排向沙漠,形成沙漠湿地,滋润芨芨草的成长。反过来,芨芨草成为造纸最好的原料。"



彼时的陈耀祥,信心满满。他向来对商机有种异于常人的灵敏的嗅觉。这个企业家喜欢逆向思维,常常反其道而行之。熟悉陈耀祥的人都知道,他善于从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寻找自己和企业的定位。


“对别人来讲,到这里来是沙漠边缘,也是生命尽头,但对我来讲,这里孕育着巨大的财富。沙漠化治理,这一世纪难题,仅仅交给政府来做,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放弃所自己有利益,接受挑战,在尖峰上创造自己的价值,成为民间力量治沙又一典范。”接受媒体采访时,陈耀祥说了这番豪言壮语。


 对陈耀祥来说,简单的财富数字累积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他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逻辑和“沙漠家国梦”:“既发展了产业,实现了财富梦想,又治理了沙漠,改善了生态,守住了老百姓的家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一点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向沙漠进军


陈耀祥的努力没有白费。


2006年,陈耀祥被团中央授予2005年度“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出资,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具体运作实施的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其设立旨在深化中外青年的环保交流与合作,扶持中国青年的环保创意与实践,培养广大青年致力于节能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推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陈耀祥之所以入选这个榜单,入选理由是这样写的:“作为一名年轻企业家,积极探索将企业治污与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路径,摸索出了利用造纸废水在沙漠地区种植芨芨草,近而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模式。节水及造林效果显著,受益群众达30多万人,既传播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体现了企业家参与循环经济构建的社会责任感,为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陈耀祥是一个荣誉等身的企业家。他集齐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这个环境奖却极其珍视,因为这事关他的“沙漠家国梦”。这是他自从踏入商业的征途开始,从未间断,从未停止的一项事业。某种意义上说,改善沙漠生态、发展沙漠产业、消除沙区贫困、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没有什么比能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向沙漠进军的实践中,更令这位西部企业家感到高兴和具有挑战的了。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陈耀祥两度获“中国年度绿色人物提名奖”。


担任甘肃省青联副主席期间,陈耀祥还号召全省的青联委员关注民勤治沙,出钱出力。利用自己在共青团多年积累的资源和人脉,陈耀祥成功将日本小渊基金项目落地沙乡民勤。该基金是1999年在时任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的倡议下,日本政府拨专款100亿日元设立了日中绿化交流基金,用于资助日本民间团体与中国社会各界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中日青年甘肃省民勤县西大河生态绿化项目于2011年批准实施,在民勤县实施三年,由民勤团县委和民勤中天羊业公司组织实施,主要建设内容是西大河完成压沙造林3000亩。除了项目资金,中天还自筹资金百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民勤西大河风沙口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维护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如今,这3000亩梭梭林,长势喜人,能有一人多高,霎是壮观。兔子、狐狸、老鼠、黄鹰回来了,原本单一的生态模式变得丰富起来。


中天羊业副总经理赵世民回忆说,自从董事长决心治沙以来,每天冬春两季,有一件事是民勤中天员工必做的——到沙漠集体义务治沙。“民勤常年刮西风,每次到沙漠治沙,寒冬料峭的西风都给大伙留下深刻的记忆。扛一天铁锹,种一天梭梭,汗出了又干。每去治一次沙,就会对沙漠由衷地感到敬畏。“赵世民说。



对于治沙这件事,陈耀祥乐此不疲。2015年底,他再次以个人名义发起公益治沙捐助项目。这一次治沙的战场选在了民勤县大坝乡城西村大化尖,距民勤县城18公里。


2016年春天,这个项目顺利启动实施。从宁夏中卫运来的麦草到了,一些流动沙丘也被压上了麦草网格沙障,绿色的希望开始在这里升起。


作为民勤中天治沙的伙伴,甘肃陇腾生态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庭虎表示,“治沙的效应是多重的。除了生态意义,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民勤当地,一条治沙的产业链已经完备起来。”


要治沙,先治贫


要治沙,先治贫。


治沙的根本出路在哪里?陈耀祥一直在摸索。在实践中,他逐渐意识到,要改善民勤“人退沙进”的局面,必须要重新思考人、沙漠、土地三者的关系。治沙不是简单的治沙,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只有当地老百姓富起来了,治沙才能有实力支撑。


“因为周围的贫困比想象的更令人心痛,每日如此坚持,不愿放弃,因为沙漠中奋斗的背影比想象的更令我感伤。”陈耀祥说。


新千年以降,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迫使民勤地方政府采取“最严厉的节水措施”,实施“关井、压田、调结构”的生态治理方略。如何在减少耕地的同时,还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暖棚养殖成为民勤县的现实选择,被地方政府视为一项节水增收的接续替代产业大力扶持。


民勤中天羊业的筹办,真是陈耀祥瞅准后下的一步好棋。他决心用全产业链的思路加速粗放的放牧模式在民勤的终结。


对认准的事情,陈耀祥的中天集团绝少犹豫。又是在朋友们的一片质疑声中,2010年,陈耀祥再次“豪掷”3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2000亩的民勤勤锋滩养羊工程技术中心。这里距最近的沙漠边缘仅12公里。


只要参观过这个技术中心的人,无不对这个沙漠印象深刻。羊舍统统南北走向,坐西朝东,这样有利通风;羊槽之所以设计不高,是因为这样羊吃草时,只需头一低就可够着,“让羊心情舒适地去长膘”。而在基地的四周,没有砖瓦砌成的围墙,代之以毛条、沙枣、红柳。这样做,既防    风固沙,又美观实用。 连一位前来考察的农业部专家都无不感慨:“这样的基地,甘肃省一流,全国都少有。”


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民勤中天羊业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院校的技术支撑,建立了甘肃省肉羊繁育生物技术工程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多家大专院校博士后培养基地,并筹建了院士工作站。在肉羊新品种培育、胚胎移植和肉制品加工生产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被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评为“专精特新”企业。


这套“前期优质供种+全程技术服务+后期回收加工”的模式成功在民勤乃至整个河西地区得以复制,带动近万余户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这套模式也被命名为甘肃省发展肉羊产业重点推广的“中天模式”。“中天模式”还被评为中国畜牧行业“优秀模式”。


2014年,作为甘肃省农业领军企业——中天羊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成功挂牌交易。经过10多年的努力,这家企业站在现代畜牧业的上游和高端,用战略的眼光审视产业的发展,通过实践创新,中天羊业形成并输出了一个成功的模式——“民勤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即“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精准扶贫、稳定致富”的路子,走出了一条立足甘肃实际、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道路。


不过,在陈耀祥看来,这条道路远还没有结束,才刚刚开始。这不,由他个人发起的民勤公益治沙二期项目又开始了。“人活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责任,一种姿态,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肯定没有错。我没想别的,只想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添一分绿色,践行我的沙漠家国梦。”陈耀祥说。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