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腿痛已经成为中国医疗资源负担的第三大类疾病。如果把头面痛、软骨组织痛等都加在一起,慢性疼痛患者是一个特别庞大的患者群体。”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说。在为国人解除“痛”苦的路上,樊碧发已经走了近30年。
我国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现状并不乐观。逐年上涨的老年人口数量对疼痛科建设提出越发严峻的治疗挑战。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能够适应患者的需求吗?如何才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疼痛科的实力?谈及这些问题,樊碧发道出了沉淀已久的思考。
“我国慢性疼痛患者有8000多万人,但是只有不到65%的患者去医院就医,不到28%的患者会因为慢性疼痛接受药物治疗,而接受神经调控疗法的患者甚至少于0.002%。”樊碧发总结我国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现状时总结说,“患者没有把疼痛当回事”。
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78亿,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正在从单纯延长寿命转变为更有质量的生活,可是60%的老年人都有慢性疼痛。社区居住老年人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疼痛患病率为20%~46%,居住在敬老院的老年人慢性疼痛患病率高达73%。“这说明越来越需要疼痛医生,疼痛医生会越来越吃香,也将成为朝阳学科的医生。”
除了老年慢性疼痛之外,恶性肿瘤、癌性内脏痛、神经疼痛也是不容忽的。“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类型复杂多样,常发生爆发痛。”
“疼痛科的发展与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地区疼痛科水平不合格、技术人员匮乏、缺乏临床管理体系和临床的业务开展,这都导致一些地区的疼痛科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就医变化。疼痛科是新生的学科,我们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努力。”谈到疼痛科的发展现状,樊碧发充满了担忧。
疼痛学科与一般的学科不同,它具有广泛性特征,涉及到多器官、脏器的问题,所以从事疼痛相关疾病诊疗的学科较多,有时会出现不理解疼痛科诊疗体系及慢疼长期管控理念,未能意识到慢痛患者诊疗任务之艰巨,误认为疼痛科抢了病源。疼痛科与其他的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交叉,“虽然腰间痛、神经性疼痛等各个学科都在治疗疼痛,但是疼痛学科有它独立的技术和手段去完善合理的处理疼痛问题,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别的学科顺便看看疼痛。”
“疼痛科怎么发展壮大?我们需要联合发展,用疼痛专科医联体创造出比单独发展多十倍的价值。”樊碧发谈到了不久前的一段经历,一个严重慢性疼痛的患者从很远的地方到中日友好医院看病,花了很多钱。“如果疼痛专科医联体能做好了,患者就可以在家门口接受治疗,不用长途奔波到北京了。”
那么,疼痛专科医联体究竟有哪些作用?
樊碧发提到了这么几点:发挥专科领衔医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统筹、整合国内相关医院专科资源;促进疼痛专科疾病分级诊疗,为疼痛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途径;推动疼痛专科人才培养。同时,疼痛专科医联体将由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升级三甲医院、区域性医学中心协作,垂直千县工程,以“疼痛在线”平台为主要抓手,共同运作,助力县域疼痛医学的建设。
目标有了,具体如何实现,医联体也在持续推展。“开办线下培训班、用互联网技术开设远程培训班和线上交流是我们医联体今后探索的重要环节。这些都有利于积极推动疼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樊碧发信心满满。
“此次医联体的建立是由中日友好医院牵头联合国内部分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多级架构的专家团队。目的是为改变之前‘点对点’的帮扶习惯,建立‘面对面’的共建模式;建立‘按需共建’模式,来替代‘飞行帮扶’的传统习惯。”樊碧发说。
樊碧发表示,在建立专科医联体内,还会建立规范的建设模板,推进学科的同质化建设。另外,中日友好医院将联合国内60多家协作单位,在专科医联体内开展多中心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进修、专修等形式。樊碧发认为,这是多级架构下的学科共建。
其次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科共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也为学科共建提供了便捷。此前在“学科共建”时,存在需求的医疗机构具有分布范围广、水平差的特点;而互联网医疗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操作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能有效提升“共建”效率,降低学科共建成本,对医疗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而且,互联网医疗在医、教、防、研等方面发挥其独有的特色,比如“医”:远程医疗,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实时在线指导、医疗查房等;“教”:远程培训,包括远程教学查房、典型病例讨论、专项技术讨论、手术指导等;“防”:慢病防控,包括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慢病管理、健康科普等;“研”:科研协同,包括注册/队列研究、适宜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多中心药物研究等方面。
另外, 中日友好医院在2012年10月经原卫生部批准,成立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 建设全国远程医疗体系、研究远程医学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远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培训基层医师临床诊断能力,远程医疗网络覆盖32省市,2000多家医院,包括56个学科领域。
第三是多点执业模式下的学科共建。樊碧发表示,目前在我国,优秀的医疗专家及人才绝大多数集中在部分大型三甲医院中,多点执业不仅解除了他们一生的束缚,同时也给予他们自由施展才能的平台;多点执业给专家提供了流动的机会,有利于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由资源紧张带来的供需矛盾能有所缓解;多点执业将先进的诊疗技术带到基层的医疗机构,有助于提升基层医院的水平,诊疗能力非同质化的情况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