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他们,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他们天职。
他们,每天在手术服下身着近30斤重的铅衣,在X光辐射的手术室里工作,射线是他们每天躲不过的健康威胁。
他们,为了守护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承受着射线的辐射,奋战在手术室里,双手和胳膊却常年暴露在X光下。
图1:郑海军在铅衣架前穿上铅衣准备手术。
图2:做手术需配戴上特质的铅眼镜。
图3:郑海军戴好铅围脖,做好最后防护。
3月13日,记者走进焦作市人民医院导管手术室,走近“铅衣人”,了解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医护群体。
52岁的郑海军是心血管内科一区、三区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守了18年。
9时38分,记者见到了刚做完一台手术的郑海军,从8时开始,这已经是郑海军今天做的第四台手术了。
图4:手术前,郑海军对双手进行消毒。
图5:手术室里,助手为郑海军系上手术外衣。
图6:郑海军做术前准备工作。
褪去手术服、铅衣,郑海军的胸口、腰间已经被汗水湿透。在手术室门口的更衣区,郑海军指着衣架上的防护服说:“这就是我们平时穿的铅衣,有铅围裙、铅马甲、铅围脖,一套下来有差不多30斤,每做完一场手术,累的大汗淋漓是常有的事。”
为了体验“重压”,记者对铅衣进行试穿,穿戴完毕后只感觉浑身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走起路来有些摇晃,连呼吸都有些困难,由于铅衣不透气,记者很快就渗出了一身汗。难以想象,医护人员就是身着这副“铠甲”,还要与病魔赛跑。
虽然铅衣厚重,但也不能完全遮挡射线,在X线照射下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就相当于连续拍1000多张X光片。由于长年累月受辐射,部分医护人员的白细胞低于常人。
图7:郑海军为患者注入造影剂。
图8:郑海军在手术中。
即使如此,32年来,郑海军身着铅衣,一直与X射线打交道,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上。“干我们这行,最考验的就是体力和精力,小手术还好,碰上有些手术长达四五个小时,一方面铅衣下对你的体力是种考验,一方面你还要全神贯注、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不能有半点马虎。”
“今天我有11台手术,我和同事们都是连轴转,什么时候做完什么时候休息,这就是我们工作常态,只要有病人需要手术,我们就坚守阵地。”郑海军穿上铅衣,快速走进手术室,马上投入到下一台手术中。
图9:操作室里,医护人员在监测显示屏,通过X光造影将病人手术部位进行实时监控。
图10:正午十分,透过防护铅玻璃,手术室内的一群“铅衣人”依旧忙碌着。
图11:手术前,郑海军翻看患者病例,了解病情。
再厚的铅衣也无法完全遮挡射线,在X线照射下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就相当于连续拍1000多张X光片。由于长年累月受辐射,部分医护人员的白细胞低于常人。
由于铅衣不透气,手术时的汗水一直闷在皮肤上,罗祖炎的双臂和后背都患有真菌感染引起的花斑癣,
为了保证肩部和手部能够灵活地活动,医生一般会选择无袖的铅制防护马甲长期如此,X射线对手臂的皮肤造成一定影响。若是遇上紧急情况,医生们常常顾不得给自己穿上防护服,就上阵抢救病人,这些自我牺牲很多被抢救的患者都看不到。
紧贴手术台摆放着一台四五米高的“庞然大物”——高辐射的大型X光造影机。这是介入手术必用的一种设备。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它延伸了人眼的功能,将患者的病变部位看得一清二楚。但由于X光造影机辐射源主要集中在机头位置,手术医生即便穿着铅衣,也只能防掉大约50%的射线。
X射线照射下工作2小时,就相当于被连续拍摄了1000张X光片。
图12:术后,郑海军和患者家属沟通,讲解手术情况。
图13:休息期间,郑海军通过麦克风对屋内的手术进行指导。
内容来自焦作晚报、记者:王梦梦
(关注ID:jzsrmyygfwx)
100000+他们正在浏览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