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食药产业促进会关注订阅
9日上午,《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对外发布,报告在北京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老年餐桌、适老化改造等方面均做了数据分析、探讨和建议。蓝皮书由北京怡年老龄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北奥会展有限公司、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调研发现,在老年人当前需求较为强烈的就餐、家庭日常照料(家政)以及医疗护理三类服务中,医疗护理的发展最不成熟。另外老年餐桌的运营情况也不理想。
养老·看病 仅11%老人知道社区能陪同看病
调查组发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使用率和需求率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除了小时工的知晓率为67.5%外,老人对精神慰藉、医疗服务、老年教育等19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均未超过50%,其中陪同看病的知晓率仅为11%。
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当前老年人使用率较高的前五项服务项目依次为:家电维修服务、小时工、管道疏通、水电安装检修和组织观光旅游。需求率和使用率之间差距较大的前五项为上门看病、托老所、上门诊疗、管道疏通服务、室内保洁服务。这些差距的产生,反映出老年人购买力不足,意愿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也说明这类服务水平发展较低,尚不能提供老年人所需服务。
另外,调研发现,在老年人当前需求较为强烈的就餐、家庭日常照料(家政)以及医疗护理三类服务中,医疗护理的发展最不成熟。当前,大部分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只能进行诸如测量血压等极简单的操作,几乎不能提供任何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虽然有些街道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医疗资源,采用街道补贴和老年人付费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医疗机构医生上门服务的问题,但对于大部分社区而言,要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医疗护理,仍面临很大制约。
养老·就餐 488家饭馆仅3家有老年套餐
课题组对石景山、朝阳、东城等5个区的老人发放问卷,对社区老年人用餐特征和老年餐需求进行分析,样本量1000个。数据调查显示,91.5%的老人平时自己或老伴做饭,5.2%的老人由子女做饭,家中不做饭的比例仅为0.5%。而被访者中,有58%的老年人愿意使用社区老年餐,价格在20元以内,午餐最为需要。愿意支付20元以上一份的老年餐的接受率非常低,只有3.9%。“说明价格实惠的社区老年餐的需求非常巨大。”
老年人应当有专门的膳食结构,例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应当有特殊的老年套餐,然而,报告对北京养老助餐服务的供给现状也进行分析,在对488家餐饮企业随机调查之后发现,仅48%的餐饮企业仍在经营老年餐桌,其中仅11.5%(27家)有专门的老年套餐,而对电话中回答有老年套餐的餐厅逐一实地考察之后发现,真正有老年套餐的只有3家,占27家的11%。海淀区抽取的106个社区托老所仅有4家有老年餐桌,东城区抽取的18家均没有该服务;丰台区的50家只有2家有老年餐桌服务,无论是餐饮企业,还是社区托老所,老年餐桌的运营情况均不理想。
与此同时,报告还对参与助餐的服务机构进行了调查,其中人工贵、盈利低、收支难平衡成为经营老年餐的最大难题。一家养老机构开展老年餐桌之后,参照10元一荤一素、13元一荤两素或16元两荤一素的价格,在出动所有工作人员上阵帮忙的情况下,仍然亏损经营。有的老年餐桌负责人表示,15元一份老年餐,再送餐上门,就是亏本买卖。
养老·数说
98%有养老金,其中39.3%夫妇两人养老金月收入在6000元至7999元。
74.1%患有慢性病,其中45.3%有视力问题。
2/5老年人感觉看病不方便,其中31.6%认为就诊不方便。
43.7%每年体检一次,其中1/3自己掏钱体检。
71%会为自己或配偶购买保健品,其中50%年均花费5000元以上。
66.9%有闲置资金,其中9成选择储蓄,26%购买理财。
81.8%拥有自己产权房屋,其中73.8%有一套房产。
46.2%有过外出旅游经历,其中37.9%每年旅游一次。
67.1%平时常去室外空地。
目前,北京正在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占比仅不到两成,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消费观念难以转变等原因外,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同质化发展让居家养老企业与家政公司形成恶性竞争。
政策倾斜未换得市场认可
日前北京正式披露的民政“十三五”规划中,在首要发展任务养老里将居家养老作为第一项予以提出。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在业内人士眼中,已经接连在北京养老市场上发酵、并受到政策倾斜一段时间的居家养老,照理说应该已经雏形初现,在消费人群中的知晓度也有了初步的普及。
然而,冯文猛直言,调研发现,整体来看,北京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使用率还都比较低,80%的人对这项服务并不了解,正在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人群占比仅不到两成。具体来说,《蓝皮书》举例称,比如老年人对于陪同看病服务的知晓率仅为11%,“较低的知晓率,构成了老年人释放潜在需求、实际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障碍”。
而在使用率方面,《蓝皮书》列出的20项基本居家养老服务中,仅有小时工、家电维修服务等四项服务超过了10%,而居家养老中相对重点的专业护理等服务的使用率甚至仅0.5%。
内忧外患“夹击”
“相比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具有更强的个性化和灵活性特点,但相关产品开发的难度也较大,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还相对有限。而且,多、小、散、乱依然是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主要业态,大部分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相对低下,缺少具有品牌的企业或机构。”《蓝皮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直言。
“而在客观上,居家养老和相关领域之间竞争激烈,既没有明确分工也缺少有效合作。”冯喜良表示,调研中,多家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都反映,家政公司与它们在业务上形成了恶性竞争,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就此,一位居家养老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由于北京家政服务出现时间早,目前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和服务标准等,因此,居家养老企业如果也单纯提供这方面服务的话,包括价格、服务专业度、品牌培育等方面很难对抗得过经验充足的家政企业。“目前,居家养老企业提供的上门服务大多还是侧重于与老年人身体、心理健康等方面相关的,家政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比如能帮助老年人做简单的术后恢复、按摩等,但不可否认,现在老年人及他们的家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与家政服务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模糊的,在上门养老服务可能价格更高、服务时间更短且不能涵盖家政服务的全部项目时,消费者很难心甘情愿地为服务买单。”该负责人坦言。
巨大个性化需求待挖掘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在有效供给整体不足的情况下,未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巨大潜力毋庸置疑。然而,除了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保证对居家养老服务起码的了解外,改变现状真正为那90%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关键还是看企业如何补短板,政府如何做引导。
《蓝皮书》建议,要培育需求导向的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从各类调查结果来看,其实在各项养老服务中,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率还是比较高的,而且要远远高于使用率”。以中国人民大学此前在西城区调研的一组数据为例,当地老人的上门护理需求率为23.5%,但曾经使用过这一服务的老年人占比却仅有3.2%;康复治疗的需求率是20.1%,但使用率却为2%;陪同看病的需求率为18.2%,但使用率为1.8%。可见这其中,居家养老企业还是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待挖掘。
而对于政府,冯喜良建议,相关部门要强化行业监管和规则制定,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制度,制定标准来规范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行为,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依法确定使用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范围。“而且,目前北京在全市统一推行部分老龄政策,在各区的实施情况差异十分明显。”冯喜良表示,所以未来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根据各个区的实际情况,给当地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各区自行推行相关政策。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故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
如有问题或业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Tel:010-52882178
QQ:2645392248
入会联系人:13910959954(肖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