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得不到控制的人,被视为等同于得了冠心病,这类人发作心绞痛甚至心梗的几率远高于血糖不高的人。血糖高了,会对心、肾、脑、周围血管等造成损害。
有小伙伴问:那血糖低又会怎样?血糖低怎么办?
低血糖是指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并出现饥饿感、软弱、出汗、焦虑、心慌、肢体震颤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和)精神失常、恐惧、慌乱、幻觉、健忘、木僵等脑部症状的一种临床现象,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复杂。
成年人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时,可认为是血糖过低,但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个体差异较大。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病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饮食方面要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以少量多餐为主,以减少刺激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低于或等于3.9mmol/L,为低血糖;但对于一般成年人来讲,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为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几分钟内快速发生,其症状表现为头晕、冒汗、颤抖、心悸、饥饿感、乏力、烦躁、说话含糊不清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
2、由于开会、外出参观、长期不吃早餐、收工较晚等原因使进食或加餐较平常时间推迟。
3、活动量明显增加未相应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4、进食量减少,没及时相应减少胰岛素。
5、注射混合胰岛素的比例不当(PZI比RI多1~2倍)且用量较大,常常白天尿糖多而夜间低血糖。
6、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时刻之前没有按时进食或加餐。
7、情绪从一直比较紧张转为轻松愉快时。
8、出现酮症后,胰岛素量增加,而进食量减少。
9、PZI用量过多。
10、加剧低血糖的药物。
一、轻度的低血糖的症状表现有:出汗、饥饿感、颤抖、面色苍白、虚弱、视物模糊、心跳加速、头痛、眩晕、嘴唇和舌有刺痛感等。
应对措施:可立即进食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①方糖或果糖1-2粒;
②小食:面包1-2片、或饼干5-6块;
③果汁或含糖饮料半杯;
④饭、粉、面一小碗;
一般15分钟内症状缓解,不缓解应到医院处理。
二、严重的低血糖的症状表现有:说话含糊、昏昏欲睡、行为改变,甚至失去知觉。
应对措施:对于失去知觉的低血糖患者绝对不能给食物,应急送医院,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甚至注射胰或糖素。
①如有可能应测血糖;
②病人尚有意识,可饮糖水;
③病人已昏迷,亲友可以在病人口腔粘膜、牙龈上涂抹蜂蜜等;
④同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1、避免过度累及剧烈运动,按时一日三餐进食。糖尿病患者应确保每餐摄入足量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各类主食),严格按时进餐。如果因某些特殊情况(如在旅游途中)使进餐时间延迟,则须先进食苏打饼干、面包片和水,以补充能量,防止血糖降低。
2、正在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应严格计算好普通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的用量比例。严密观察口服糖药的使用,发现低血糖反应时,及时调整。防止用量过大。
3、如果发现白天尿量多,尿糖多时,夜间常发生低血糖时,应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吸收不良而引起,改变注射部位。
4、注射混合胰岛素的病人,要特别注意按时吃晚饭及在晚睡前少量加餐,以防止夜间出现低血糖。容易在后半夜及清晨出现低血糖的病人,在晚睡前要多吃些主食或鸡蛋、豆腐干等吸收缓慢的含蛋白质多的食物。
5、作好病情观察记录,尿糖连续几天阴性,要考虑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时刻以前和活动多时及时加餐。
6、劳动量增加或活动特别多时,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及时加餐。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病人,也同样要减少用量或及时加餐。
7、经常注意饮食,要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呼应,特别注意观察尿糖变化,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时刻以前,及时加餐。
8、所有糖尿病人都要经常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以便随时纠正低血糖反应。
9、向家属和周围的同志介绍有关糖尿病低血糖的一些知识,使他们对低血糖的症状和处理比较了解,以便低血糖时及时处理。
10、口服降糖药中,尤其优降糖引起低血糖机会较多,应注意预防。应从小剂量开始,每天服1次,最多两次,晚间药量宜小。
11、病人应随身携带一张硬卡片,标明病人姓名、疾病诊断、病情说明、单位地址、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以便发生低血糖时,人们可以根据卡片上的资料给予拾当处理。
需要提醒公众的是,部分人易发生没有任何警示症状的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即无症状性低血糖,这种低血糖极易因漏诊或误诊而遭意外,需要尽早明确。另外,对于不能确定是低血糖还是其他疾病症状时,建议尽可能及时测血糖或去医院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