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名医分享】胃痛如何辨证施治(附病例)



一个 九江基层医生 自己的网络社区,想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见于西医胃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清末民国孟河医家对胃痛治疗尤有显著疗效。颜正华教授作为孟河学派马培之嫡系传人,深谙医理,辨治胃脘痛一病,师古而不泥,灵活有章。


如何辩证

颜教授认为,胃脘痛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瘠滞不行,即“不通则痛”。辨证时关键把握“气、血、寒、热、虚、实”六点,并结合患者发病之缓急,全面准确判断疾病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1)辨气血:即是要根据胃脘痛的性质,辨别病位在气还是在血。一般来讲,病初在气,久病入血;病在气分以胀痛、窜痛、时作时止、情绪变化影响明显为特点;病在血分则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甚,纳后加重,舌质紫黯。


(2)辨虚实:新病者多体实,症见疼痛拒按,食后痛甚,腹胀便秘,属邪实正不虚;反之,久病者,痛喜温喜按,饥饿时痛甚,多为正气已伤的虚证。


(3)辨寒热:若满痛拒按、纳呆、喜温暖,为寒客胃腑;若疼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为虚寒;若伴烦渴、喜冷恶热、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弦数,多为胃中实火或郁火犯胃的热证。

如何施治

颜教授同时认为:胃脘痛之新久、寒热、缓急虽变化多端,却总以虚实为总纲,治疗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缓急。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


具体辨证论治常从肝胃不和、胃络瘀阻、寒邪伤胃、饮食失节、湿热阻胃、脾胃虚寒、阴伤胃痛等方面着手。


(1)肝胃不和: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易受情绪变化影响为主症。治以疏肝理气。颜教授喜用香苏饮、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热者可加金铃子散;返酸烧心者可加左金丸;便秘者可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可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可用麦芽、谷芽、神曲、山楂;气窜痛胀闷甚者可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热化火者,可以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可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2)胃络瘀阻:症见痛有定处,疼痛日久,食后加重,夜甚,舌质黯,舌下青紫,脉涩。治以活血通络,化瘀行气。颜教授喜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痛甚者加乌药、香附、延胡索;大便秘结者用大黄;大便色黑,用大黄粉或三七粉冲服;呕血者加白及、蒲黄炭。


(3)寒邪伤胃: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温胃散寒。颜教授喜用良附丸加减。可重用高良姜,或加干姜、吴茱萸暖胃散寒;夹食积者以神曲、鸡内金加减;寒邪日久化热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夹气滞者可选用青陈皮、枳壳。


(4)饮食失节:症见嗳腐、呕吐、纳呆、呃逆、大便不畅、口中黏腻,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颜教授喜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胀甚者加大腹皮、厚朴等;积而化热者加黄连、连翘;运化失职者加用白术、茯苓;便结者加用大黄、槟榔等。


(5)湿热阻胃:症见胃脘痞满,口中黏腻,大便溏或秘结,肛门灼热,苔黄厚腻,脉弦滑。治以化湿清热和胃。颜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湿重者重用半夏、干姜;热甚者重用黄芩;黄连,痞满甚加用厚朴、大腹皮、泽泻。


(6)脾胃虚寒:症见胃痛日久,以隐痛为主,喜暖喜按,口泛清水,纳差,疲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软。治以温阳益气健中。颜教授喜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寒甚者加良附丸;吞酸者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平时调理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7)阴伤胃痛:症见胃痛隐隐,口渴咽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津少,呃逆,纳后不适感加重,舌红少苔。治以养阴和胃。颜教授喜用益胃汤、一贯煎加减。津伤重者加芦根、生地、玉竹;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痛甚用芍药甘草汤;纳差甚加陈皮、谷芽、麦芽等。


医案:马某,女,25岁,中学教师。

初诊:2009年8月8日。

主诉:胃脘胀痛5年。

现病史:胃脘胀痛5年,近3个月加重。现呃逆,食多则吐,口干,口苦;易上火,牙痛,牙龈出血;眠差,睡后易醒;便溏,每日3次;小便正常。末次月经:7月28日。舌微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痰湿中阻,肝胃失和。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降逆。

处方:苏梗10g,香附10g,藿香10g,法半夏10g,茯苓30g,陈皮10g,旋覆花(包煎)10g,煅瓦楞子(先下)30g,黄连3g,吴茱萸1g,炒神曲12g,炒枣仁20g.夜交藤30g,佛手6g,赤白芍各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9年8月15日。

患者诉:药后胃脘胀痛感明显减轻,打嗝症状亦减轻。口干有异味,睡眠可,大便量少难解,隔天1次。舌黯,苔薄微黄,脉弦滑。

处方:清半夏10g,黄芩10g,陈皮10g,枳壳10g,决明子30g,全瓜萎30g,旋覆花(包煎)10g,煅瓦楞子(先下)30g,黄连3g,吴茱萸1g,赤白芍各15g,绿萼梅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胃脘痛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跟诊者按语: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宜升宜健;胃为阳土,喜湿恶燥,宜降宜和。痰湿中阻,土虚木郁,皆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本案患者胃脘胀痛、呃逆、食多则吐、便溏,显然为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常所致。苔黄腻,脉弦滑,说明痰湿内蕴。患者易上火,牙痛,牙龈出血,口干苦为内有积热之象。颜教授在一诊中重点针对痰阻气滞,用药以理气化痰、和胃降逆为主。藿香、法半夏、茯苓、陈皮、旋覆花、煅瓦楞子健脾化痰;陈皮、炒神曲、苏梗、香附、佛手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炒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黄连、吴茱萸、赤白芍为肝胃郁热而设。待二诊时胃脘胀痛止,打嗝减轻,睡眠可,颜教授综合病情,全盘考虑,去掉藿香、茯苓、香附、苏梗、炒神曲、炒枣仁、夜交藤、佛手;针对大便量少难解,加用枳壳、决明子、全瓜萎以清肝热润肠下气;针对上焦有热,加用黄苓以清之。患者服14剂后,诸症遂愈。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颜正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部分文章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請长按二维码关注哦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