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治骨”也需要望闻问切吗?

“望闻问切”是祖国医学传统诊断疾病的必要步骤和对其诊断方法的高度总结。眼耳口手并用,四种诊法合参,全方位无死角地为患者的病情定性定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六经,三焦五行,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其实“望闻问切”也适合于方方面面,比如教学、比如管理、比如沟通,甚至相亲面试也都讲究个“望闻问切”。针刺、灸疗、拉筋、推拿、松解、理疗等治骨手法的“望闻问切”其实就是科学严谨的专业评估过程。

1 “望”者,望形体,望姿势。

“望而知之谓之神”。从病人进治疗室开始,诊断也随之开始。经验老到的中医师、物理治疗师或者康复治疗师看到体态、步态、神色等已经猜出几分。


(一)颈椎或腰椎的问题都会导致这两种典型的常见体态

1.“圆肩驼背头前引”的上交叉综合征;

2.“挺腹屈髋臀下垂”的下交叉综合征。

(二)“斜颈”者,“斜肩”者,是否有以下问题

1.胸锁乳突肌等肌肉紧张;

2.上斜方肌等紧张;

3.有没有脊柱侧弯,凸侧凹侧如何处理?

(三)下半身的姿势不对称,是否有以下问题

1.骨盆对称否,需不需要强化腹肌和臀肌,是哪一段脊柱平衡打破?

2.X型腿还是O型腿,股骨是内旋还是外旋?

3.有没有长短腿、阴阳脚,是不是足踝还是脊柱问题引起的?

2 “闻”者,闻气息,闻呼吸。

“闻而知之谓之圣”。古代能称“圣明”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别人看来无所谓的东西,到了他的眼里却成了找出真相的路标,别人随口说的话,可能却泄露了了不得的“天机”。

“闻”字有非常深厚的内涵——观察呼吸

我国古人对于“呼吸”的重视令人敬畏。在《黄帝内经》中就早有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道家“内丹功”等也都是极力重视呼吸的重要性。

一般我都会观察所有患者的呼吸,不幸的是90%的病患都存在呼吸模式不恰当的问题。他们都习惯用快浅的胸式呼吸,深呼吸时往往会耸肩。


低效、表浅的胸式呼吸等有如下危害:

1.很有可能加重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2.辅助呼吸肌遭受的持续压力也会造成偏头痛,颈肩痛和后背痛等症状而深究其原因,很可能有肋骨的扩张、骨盆的倾斜或者腰大肌膈肌的问题等。


大部分患者,中医都会建议他们改变为腹式呼吸。改变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的好处如下:

1. 增强腹肌,一方面可以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增加吸气深度提高呼吸效率。

2. 舒缓胸锁乳突肌、前中斜角肌、胸大肌和胸小肌等辅助吸气肌的负担。

3. 减轻或消除其对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刺激或压迫。

当然因个人的体态和胸廓结构等个体差异,到底适合哪种呼吸模式也有所区别,需要专业人士评估后方可进行练习。

3 “问”者,问往昔,问现状。

“问而知之谓之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首先,问题要“工整”,要有逻辑。

这就要求医者具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从基本信息开始,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等,首次病程记录不怕繁杂详细,只怕疏忽遗漏。病人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其次,由点及面,由表及里。

看“工”字的结构笔画:“一”横之下,深挖“丨”竖,再接以更长的“一”横,就像在大面积撒网后,发现局部地区有“鱼”,继而对该地区进行深度扫描和重点“捕捞”——针对最困扰病人的症状进更加深入细致的问询,发生时间、出现原因、现在表现、伴随症状、何时何种动作加重或减轻......其辨证论治的思想也和中医不谋而同。“问诊”能够得到的信息是医生引导下病人的陈述,可以进一步确定之前“望”与“闻”的所得所想。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切”确定了“切入点”。

4 “切”者,切肌肉,切筋膜。

“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被大众们广泛地认为是传统中医的代表性动作,各种脉象与之前几步收集的信息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指示意义。与中医内科医师相同的是,我们在诊断与治疗中也需要一双“巧手”。

巧妙的手法,灵活的针法,稳定的发力,持续的劲道,灵敏的触觉,刚柔兼济的牵拉松解,快速准确针刺灸穴,无不需要一双灵巧的双手作为媒介。诊断到这一步,是与患者真正的零距离接触。


触诊的其中一部分:

1.体格检查和试验,如“四”字征、臂丛神经牵拉、神经根挤压、研磨、直腿抬高等试验。

2.压痛部位与程度,如条索、筋结针后是否松开,压痛是否明显、针后是否减轻。

结合之前的评估判断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也许之前已经可以确定是某些肌肉的紧张或者无力引起的问题,但究竟是这些肌肉的起点还是止点、肌腹还是边缘,都需要我们通过触诊来了解,并诊进一步确定我们要松解的点。

1.神经有没有卡压?

2.肌力有没有变化?

3.反射是否正常?

也都需要直接接触病人来判断。


没有评估就盲目出手,就是一个糊裱匠。

有"望闻问切"的思考,能掌握科学严谨而又实用的评估体系,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方案,才能有的放矢。我们不要做扎针、推拿等手法的机器,要有灵活的思维,要把灵魂融入治病的过程。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