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经常见到很多家长为了哄宝宝睡觉或者安抚宝宝哭闹都采用摇晃的方法,我曾一度认同……
许久之后的某一天,看到一位好友宝宝的推车很高大上(好友推着车带宝宝外出游玩),闲聊中知道这辆婴儿推车有防震功能,而且价格不菲,便顺手准备在手机上了解下防震婴儿推车,阴差阳错的知道原来防震功能是为了避免婴儿摇晃综合症。
婴儿摇晃综合症(简称摇婴症或SBS),是指瞬间以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婴幼儿,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造成其脑部伤害,甚至死亡。
由于婴儿脑部发育未稳固,不管有没有和别的物体发生碰撞,当受到强力摇晃时,脑部组织容易受到撞击,而出现血管撕裂,及脑神经纤维受损。摇婴症多发生于0-3岁的婴儿,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12个月大的婴儿。这个月龄段的婴儿颈部较为柔软、脆弱,且头部的重量也约占全身重量的1/4,再加上颈部欠缺支撑力,大脑也尚未有发育完全的髓脂——一种起保护作用的蛋白质。
所以,一旦被摇晃,疏忽给予宝宝颈部支撑,婴儿的大脑就会在他的相对空旷的头骨中来回碰撞,有可能导致婴幼儿永久性的脑部伤害。并因此产生许多后遗症,包括头痛、头晕、失忆及影响智力,严重者因脑部有大量微丝血管爆裂,引致脑部大量出血,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婴儿占体重近一半的头部全靠颈部的肌肉和韧带支撑,而宝宝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弱,韧带弹性较差,颈椎也未完全骨化,所以如果有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颈部就容易受伤。
婴儿颅底及内面较平滑,脑组织固定不是很结实。如果宝宝被高高抛起,会使宝宝体内的血液不时地冲击大脑,导致脑部暂时性充血。如果不停地摇晃宝宝,或是将宝宝来回抛接,易使宝宝头颅内的脑组织随摇晃或高抛的晃动,与较硬的头颅相撞,从而引起脑损伤。
当宝宝被摇晃时,身体是无法承受巨大的离心力的,血液流向一边,容易造成局部性贫血,宝宝因此会出现脸色苍白、呼吸困难、站立不稳,甚至出现晕厥、呕吐等症状。
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宝宝的智力明显下降、严重的运动障碍、失明和大脑实质性的损伤,如脑萎缩、脑软化、脑囊肿等。
1、不将宝宝抱在怀里晃;
2、不玩空中抛接宝宝;
3、不抱着宝宝旋转;
4、不要让宝宝坐在大人膝盖上,往后用力翻躺;
5、不要过度依赖摇篮,控制使用的时间与摇晃的程度;
6、乘坐汽车外出时,请正确使用安全座椅。
有些大人对孩子的哭泣很受不了,一看到孩子哭,立马就觉得满屋子都是乌云了,第一反应就是,不管用什么办法,首先让孩子安静下来再说。但是,孩子哭泣真的不是什么坏事,不要因此而感到紧张、烦躁,也别以为让他停止哭泣就万事大吉了。医院里刚出生的新生儿,往往哪个宝宝的哭声越嘹亮,就代表着他越健康。婴儿在还没有学会表达之前,每天可能要哭泣2-3个小时,哭泣就是他跟外部世界沟通的语言,哭泣是婴儿成长的一部分。只有你能正确认识婴儿的哭泣了,你才能够理性、淡定地应对他的哭泣。
包裹
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是被紧紧包裹着的。专家认为,“襁褓法”可以让宝宝感觉像是重新回到了子宫,获得被保护的安全感。
具体方法是:使用包布将宝宝包裹好,在不妨碍宝宝正常呼吸的前提下,尽量裹得紧些。
侧抱:
家长常常采用让婴儿平卧在怀里的姿势抱孩子,但事实上这样往往无助于安抚宝宝。美国专家认为,刚刚降生的婴儿事实上还没有准备好迎接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从子宫的温暖环境里出来就类似于让普通人类从树上掉下来,刺激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莫洛反射”,表现为哭闹不停。而把婴儿竖直抱起或侧抱则会关闭这一反射,让宝宝尽快安静下来。
声音
其实胎儿在母体中的环境并不是非常安静的,包括母亲血管流动的“刷刷”声、母亲心脏跳动的声音、肠胃蠕动的声音、说话的声音等等。新生宝宝耳膜较厚,对于成年人来说有点响的声音对新生儿来说可能刚好合适。家长可以为宝宝营造这种类似的声音环境,使用吹风机、吸尘器、收音机、烘干机、流水或选择“白噪音CD”,都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对着宝宝的耳朵“嘘”声也让宝宝很受用,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
吮吸
宝宝在预产期前3个月就开始练习吮吸手指了。把你的手指放在婴儿的嘴巴里或是给他使用安抚奶嘴。吮吸不仅能够缓解宝宝的饥饿感,还会激活大脑深处的镇静神经,将宝宝带入深沉的平静,进入满意的放松阶段。
(感谢儿科医生曾宝梅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