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原来薏米这样吃才能祛湿、减肥!

点上方蓝字“中药养生”关注,疾病偏方、中药功效、病症食疗文章不在只看朋友圈。

一、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



1.头发爱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觉留口水
(湿气饱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内湿(耳禅湿)

7.阴部潮湿


二、湿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早晨洗头未干出行、晚上洗头未干睡觉、刮痧拔罐后8小时内洗澡、习惯性运动后大汗淋漓未消汗后沐浴、在浴池内刮痧拔罐的等等。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三、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顺便说一个祛湿的妙法,就是点揉承山穴。



四、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




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


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

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除了红豆薏米粥,大家还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


1、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薏米红豆加桂圆


2、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薏米红豆加百合、莲子


3、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红豆加生姜


4、肾虚:薏米红豆加黑豆


5、脚气:薏米红豆加黄豆


6、咳嗽:意米红豆加梨


7、食欲不振、身体羸瘦:薏米红豆加山药


8、泄泻、腹痛、糖尿病:薏米红豆加南瓜


9、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薏米红豆加芡实


10、孕妇: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


11、产妇: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病症中医用药,病症小偏方吗?

想要了解更多中药知识和食用方法吗?

只需关注后回复病症/中药名即可!已收录百种病症及300种常见中药功效及用法!如回复‘三七’、‘高血压’、‘月经不调’等。



推荐三七知识的平台

【三七小知识】简介:一个专注于分享三七知识的平台;一个只分享不发任何广告的平台;一个三七文章放心转载的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