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和睦家创始人李碧菁:一个犹太人的中国梦

这世上总有些“天生”的企业家,他们做生意的天赋简直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犹太人,以及“东方的犹太人”浙商——“和睦家”的李碧菁和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恰好是其中两位典型的代表。但是,他们二人相互“碰撞”的最动人之处却不止于一个“商”字,而更像是一种默契与情怀。其中之“妙不可言”,或许您能从《第一财经日报》这篇整版的大篇幅报道中读懂。尤其是文末的小故事,值得细读。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对自己的投资团队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和自己的项目谈恋爱,因为你一恋爱,项目到底值多少钱就不重要了。


多年以后,有人用这句话来暗指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一次海外投资:2014年4月,复星医药敲定了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美中互利的私有化收购,收购价格为每股24.5美元。这一最终价格,相比较私有化谈判末期19.5美元的价格上浮了25%,相比较谈判初期12美元的价格更是翻了一番。之所以用这句话来形容这次郭广昌的海外投资,是因为局外人认为,这场交易跑到最后所付出的成本比预期高了整整一倍,若不是因为“恋爱”了,郭广昌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此前美中互利作为一家根植于中国市场的美国公司,最出名的就是旗下拥有的中国第一家外资医院——和睦家。郭广昌两年后在央视的《对话》栏目中谈起了这次从财务上看怎么都好像吃了亏的投资,他说:“如果说和睦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背后三个犹太女孩的故事。1979年,这三个刚刚毕业的美国女孩来中国创业,做了一件连我都觉得很难的事情——医疗,这真的让我觉得很特别。”


李碧菁,就是让郭广昌觉得钦佩的三个犹太女孩之一。作为和睦家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她在中国已经待了整整37年。她和另一位叱咤中国商场的女性领袖董明珠一样出生于1954年,不过不同的是,她并不是一位强势的领导者,在她的工作同事以及生活助理中很多人跟随她超过了十几二十年,但她却有能力让来自25个国家超过500位的医学专家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为她“打工”。从和睦家走出去的医院管理者,如今也可以说撑起了中国私立中高端医疗的半边天。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华创业的外国人,她对于中国的医疗事业,有着特殊的意义。


历史的机会


提起这位美国的犹太女孩与中国的缘分,需要把时间倒回到1972年。对于中美关系来说,那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那一年,远在大洋彼岸的李碧菁开始上大学,在别人都在学习法律、金融的时候,她出于对中国的好奇,选修了“东亚历史课”。


李碧菁长大的地方在美国纽约的郊区,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小孩都出生于相似的家庭——他们都是东欧第二代、第三代的犹太人后代。直到上大学后,李碧菁才开始接触到其他背景的同龄人,在那时,她的宿舍“对门”是一位第三代的华裔美国人,李碧菁与这位同样也是“第三代”的同学常常一起交流,东欧与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土地上开始碰撞。


课堂知识的学习,再加上两位“第三代”之间长期的交流,促成了李碧菁决定来华发展的初衷。“我不愿意仅仅学习中国的过去,我愿意去看中国的未来,就这样,我毕业后决定了来中国发展。”李碧菁这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但在当时的美国,获取一个来华工作的名额并不容易,李碧菁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这样的机会。一年多后,她在美国供职的制药公司决定开设一个驻北京的办事处,实际上这也是第一批在中国开设办事处的美国公司,就这样,李碧菁以“公司代表”的身份来到了中国,两年后,她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我记得我到达北京的那个晚上从机场到北京饭店,一共见了没超过10辆汽车,路上都是驴车和马车,当时的北京完全不像现在的样子。”初到北京的夜晚,李碧菁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无论是中国人看外国,还是外国人看中国,都觉得非常新鲜和有意思。”


但在那时,对中国有兴趣的外国人很多,真正留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在外人看来,或许是美国人的“冒险精神”以及犹太人“勤奋”的双重属性,让李碧菁最终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当时国际上新的医疗技术几乎都没能引进来中国,哪怕在首都北京最好的协和医院、部队医院,诊断病情依赖的也都只是很老旧的X光机。

李碧菁看到了这中间的机会,她想把当时美国的先进医疗设备引入中国,她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将国际上先进的B超设备带进中国医院时的情形:“医生们的眼睛都亮了,产科医生可以通过这个看到孕妇肚子里的胎儿、心脏科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听到病人的心跳,在这之前,所有的诊断都是只依靠问询、把脉来进行的。”李碧菁回忆说,“能给医生带来‘救命’的工具,这就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在这样的初心之下,美中互利在成立初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当时的中国医疗行业带来了第一台B超、第一台磁共振、第一台床前监护设备……


在那十年的时间里,这个勤奋的犹太女孩几乎每天工作20个小时,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厂家参与进来,经过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医疗事业首次完成了硬件上的升级转变,李碧菁也收获了自己在事业上的第一桶金。


“如果在美国,100%我没有这样的机会,谁会需要我去做这样的事情?”当我们尝试将李碧菁的成功归功于个人的努力时,李碧菁毫不犹豫地说,在她眼中,自己的成功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绝对的关系”。


造一条道路


不过,让中国的医疗机构、医生、患者注意到李碧菁的,却是在其后30年,李碧菁参与创立并运营至今的私立医院连锁——和睦家。 “美中互利做了10年以后,当时中国的医疗硬件已经完成了升级。但是我们发现医院软件的管理,尤其是医院的服务意识还有很多可以加强的地方。所以我们就有了开一家外资医院的想法。”李碧菁坦言。


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对于一个外国人想在中国开医院的想法大多觉得不切实际:作为外资公司,比起中国的民营医院,它的要求、限制更多,而且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要想做成这件事就得靠这个外国人自己去“造一条道路”。


整整四年的时间,项目的推进都可以说毫无进展。直到1994年,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北京,国家卫计委相关部门的人也开始考虑:或许设立一家服务于外国人群体的外资医院也是不错的主意,这会对当时中国的投资环境起到比较好的推动作用。


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和睦家,哪怕在当时李碧菁根本还不能看清这个市场会有多大,她只知道在北京的老外们看病或许不用再跑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去香港了。


抱着这样的决定,当时刚刚在美国生完第二个孩子的李碧菁没有直接回到中国,而是去华尔街寻找和她有一样想法的投资者,将这个梦想坐实。最终,美中互利以贸易公司的身份得以在纳斯达克IPO,初始融资1000万美元,哪怕在当时,这个数字其实也是一个特别小的融资额,如果是一家美国的医院上市融资,规模要比这个1000万美元大上十倍。


不过对于李碧菁而言,有了钱好歹算是走出了第一步,紧接其后IFC(国际金融公司)也给美中互利拨出了贷款,IFC决定贷款的理由是:他们认为这家民营公司可以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改变。最终,伴随着180多个公章陆续敲定,1997年,第一家和睦家医院终于在北京开业。


发展到现在,李碧菁和她的和睦家已经在中国走过了20年,目前和睦家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兴建了4家综合医院,卫星诊所15家,专科医院1家,另有4家综合医院正处于兴建中。


私有化抉择


不过事实上,相比较这20年来其他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和睦家的发展并不算快——这个目前国内最受认可的外资医院品牌依托的是数十年如一日一点点的打磨,因为哪怕是一场医疗事故就有可能摧毁一个品牌辛苦建立了十多年的美誉度,更何况,做医院难以快速复制,它考验的是团队和专家的软实力,不是仅仅依赖资金杠杆就能快速扩张的。


但是李碧菁也知道,要想做成一个连锁品牌,尤其是医院,想要把规模扩大离不开团队,也离不开资金。也正是在那几年,和睦家开始走进中国医疗资本圈的视野。2009年开始,郭广昌所率领的复星医药对和睦家发起了持续5年的强势“追求”。


从谈判初期的12美元/股,到最后敲定私有化的24.5美元/股,这一过程中和睦家的母公司美中互利股价翻了一番不止。2014年2月17日,复星医药正式对外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复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所投资的美中互利拟通过合并进行私有化并从纳斯达克退市。除复星医药外,此次交易的买方财团还包括国际知名私募股权基金TPG(德太投资集团)以及美中互利创始人之一、首席执行官(CEO)李碧菁。


“其实当时很多公司找到我们希望来投资,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外国的基金以及一个了解中国的公司——复星医药。”李碧菁说,最终复星医药从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打动她的其实是因为一句承诺:他们了解这是长远行为,而不是短期投资。“至少我会比较放心,他们不会推着我们做不好的决定。”


李碧菁之所以担心资本会推动管理层做不好的决定,是因为和睦家并非顺风顺水,医院在创立多年以后才实现盈利。早前,作为和睦家的控股方,上市公司美中互利一直备受资本市场投资者财务指标的压力:一方面,医院的投资回收周期长,而另一方面为了布局高端医疗市场,和睦家的大力扩张投资导致利润被巨额投入所掩盖,财务报表短期内不是很好看。数字最难看的2013年前9个月,美中互利的营收为 1.3亿美元,亏损401万美元,负债总额达到了8243万美元。


“以病人为中心在很多其他的医院不过是一个口号,不过在和睦家是一个被我们实现了的行为。因为和睦家不是医院,而是一个医疗体系,一个由社区诊所 、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 康复医院等构成的医疗体系。它最核心的概念是给患者一个连续性的预防保健健康的服务。”李碧菁说,她希望借由和睦家倡导的是带有美式“家庭医生”概念的连续医疗。


“以前中国人习惯了等生病再去寻找医生救助,但是在和睦家我们鼓励客人每年做一次体检,鼓励与私人医生保持长期的医患关系。我们希望提供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让你不生病,如果你有了严重一点的问题我们再赶紧组织专家队伍来策划治疗和恢复。在全国所有的和睦家我们提供的都是一样的服务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循证医学,而不是按照不同医生的经验来看病。”李碧菁介绍说,为了达到这种“私人医生”的效果,他们给每一个和睦家的会员建立了一个永久的电子病历,无论病人在全国哪里的和睦家,这个电子病历都会跟着他。


李碧菁坦言,最终选择接受复星的绣球并将美中互利私有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在最好的时间里尽量大地拓展中国市场,不要被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束缚了手脚。但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却不这么看,对于这件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的私有化事件,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外资个人投资者在中国医疗市场上的冒险结束了,强大的资本玩家将越来越多地强势登场。更有人写下预言:和睦家的李碧菁时代,或许从此结束了。


但这个预言并没有成真,时至今日,在和睦家的各项重大决策上李碧菁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尽管目前和睦家在股权分配上TPG和复星仍是大股东,各占40%,但和睦家管理层所拥有的5%的股权却拥有三分之一的重要决策权。


有人问,一个精明的犹太商人,怎么会那么恋恋不舍一个投资回报那么慢的生意,而且一直兢兢业业地做了20年?


我们尝试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到采访的最后一天,北京和睦家医院的一位澳籍华人医师陆继科找到了我们,这位原本只计划在和睦家待一年的国际专家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北京和睦家医院所在的将台路可能是全北京唯一一条几乎没有儿童乞讨者出现的道路:那一年,李碧菁从雨中救助了一个残疾的小孩儿,并且委托陆继科医生对她进行全面的医疗救护。在和睦家,这样的一次大病就诊前后花费可能需要超过50万元。在震惊之余,陆医生才知道,这个小孩只是李碧菁救助的上千个乞讨的残疾儿童之一,在将台路,李碧菁只要看到乞讨的残疾小孩就会把他们抱进和睦家进行救治。正是这个原因让这位澳籍华人医生在一年后决定继续留在和睦家。


“很多中国人没有做的事情,这位外国人做了,而且一做就是30多年,无怨无悔。”陆继科说。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