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性腹泻
•抵达旅游地1-3周,多为3-7天。
•诱因:环境变化,体内正常菌群变化,非致病菌治病,适应后。
•病因:肠产毒大肠埃希菌,沙门属菌•表现:
急性起病,症状轻微,腹泻3-5天,水样便;
重者20-40次,伴恶心呕吐可持续1-10天,一般2-5天恢复。
感染性腹泻-传染病
•传染源:
患者(进食生冷、变质、污染,不干净食物及瓜果)
•传播途经:粪口传播,亦可通过食品、水、苍蝇•人群普遍易感,无交叉免疫力,外出者为高危人群,夏秋季多发•表现:上吐下泻伴腹胀、腹痛,食欲差
治 疗
•一般治疗:
(1)饮食不必禁饮食,进食促进肠粘膜再生,避免肠粘膜萎缩,缩短病程。
忌食多渣、油腻、刺激性食物
忌喝牛奶:易造成渗透性腹泻
(2)对症治疗:腹痛(热敷或颠茄片)
(3)液体治疗: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输液)口服补液盐(ORS)
配方:
•葡萄糖20g
•氯化钠3.5g
•碳酸氢钠2.5g
•氯化钾1.5g=27.5g(2袋的量,13.5g)溶于1000mL可饮用水内治疗
•抗菌治疗:•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SMZ-CO、庆大霉素,大蒜。
早发现病人,消毒排泄物(漂白粉)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饮食干净卫生,生吃瓜果彻底洗烫,外出就餐尽量吃现做(可以吃点大蒜)
洗手:饭前便前便后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最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一般数日或一周痊愈,但治疗不当拖延不治,病情迁延超过两个月则转为慢性。
菌痢对人普遍易感,但免疫力短,且不同的菌群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
细菌性痢疾---发病机理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后,多定居于结肠吸附于肠粘膜并大量发繁殖
•产生外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溃疡,坏死出现腹痛,腹泻粘液便,脓血遍,里急后重。
•产生内毒素引起败血症,如发烧,休克,中毒性脑病。
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
1.好发于青少年。
2.夏秋季多发,冬春季散在发病。
3.粪-口传播,饮食不洁有关。
4.典型症状 腹泻粘液脓血便,左下腹疼痛,发热,里急后重。
5.儿童 老年及营养不良 体质虚弱者易发生中毒型脑病,中毒型休克。
6.可慢性化。
细菌性痢疾---诊断
1.临床表现
2.化验检查
大便常规: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
细菌性痢疾---治疗
1.抗菌药物的选择
2.慢性菌痢须大便培养后,正确选药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分为胃肠型和神经型食物中毒两大类!
【特点】
• 最常见
• 集体发病,常有不洁饮食
• 潜伏期短
病原学——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
沙门菌属
变形杆菌属
大肠埃希菌
蜡样芽孢杆菌
病机——按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
是否发病和病情轻重,与细菌或其毒素的污染程度、进食活菌数及毒素量的多少、人体抵抗力的强弱有关。
•1. 感染型
•由于病原菌进入肠道,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并侵入粘膜导致侵入性腹泻等,并且由于内毒素的作用,引起温度升高及侵入肠粘膜,产生胃肠道症状。
•2. 毒素型
•由于细菌产生的肠毒素所致,肠毒素作用于小肠粘膜而致腹泻。
传播途径——经消化道传播。
通过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食品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贮存过程中污染。
苍蝇、蟑螂亦可做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污染食物的媒介。
流行病学
•多发生在夏秋季
•病例集中,有时集体发病
•有共同的可疑食物,未进食者不得病
•停止使用可疑食物后流行可迅速停止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
食后数小时内发病,症状基本相似腹痛
中、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
恶心、呕吐
胃内容物,可有胆汁
稀水样便,有时有粘液,沙门菌感染可有脓血,
血性腹泻——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畏寒发热
严重表现 脱水、酸中毒、休克
病程1-3天
【治疗】
•病原治疗
•病情严重者应选用有效抗生素抗感染--喹诺酮
•对症治疗--主要治疗
•卧床休息
•流食或半流食,宜清淡,多饮盐糖水。
•补液
•吐泻腹痛剧者暂禁食,给复方颠茄片口服或注射654-2,腹部放热水袋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热者用物理降温或退药热药
神经型食物中毒(肉毒中毒)
•神经型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病原学】肉毒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有鞭毛,可形成芽孢,
厌氧条件下繁殖并产生外毒素
细菌存在于动物肠道→粪便中芽孢入土
罐头、香肠、腊肉、发酵豆、面制品中外毒素致病
一旦产生芽孢抵抗力则大大加强。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细菌从动物肠道排出后其芽孢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多见于腌肉、腊肉、猪肉及制作不良的罐头食品,部分地区曾因食用豆豉、豆瓣酱、臭豆腐及不新鲜的鱼、猪肉、猪肝而发病。污染的食品在缺氧条件下可大量繁殖,人类进食后发病。偶尔可以伤口感染。
•易患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无免疫力。
•不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36小时,(2小时~10天)
•潜伏期与症状轻重负相关,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起病急剧,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胃肠炎症状很轻。
•早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乏力
•后期(脑神经麻痹):
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对光反射减退等。
咀嚼困难、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呼吸困难。较少肢体瘫痪。
大多6-10日恢复。重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本病A型死亡率高达60-70%;
【治疗】
•一般治疗
•洗胃:
4h内,用2%碳酸氢钠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碱性溶液中破坏、氧化剂中减毒)。
→导泻:50%硫酸镁•对症治疗:吞咽、呼吸困难的处理•抗菌:大剂量青霉素减少肠道内肉毒杆菌量•三联肉毒抗毒素:•早用(24h内或瘫痪前)、足量,6h后可重复使用
“八路出击”抵御细菌性食物中毒
1.在挑选食品时,要选择新鲜、无变质的。在购买罐头、奶制品及其他有包装的食品时要注意保质期,还要注意包装袋有无膨胀、破损;肉类要选择新鲜、经国家卫生部门检疫过的。
2.应选择食用无污染或污染程度较小的食物,食物在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和浸泡。
3.在挑选海产品时,要注意选择新鲜的,最好是活的海产品(如鱼、虾、蟹等)食用。
4.为防止熟食被细菌污染,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加工凉拌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顿的凉拌菜。
5.用冰箱暂时存放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冷冻食品进食前要加热再食用,因为不少细菌在冷藏、冷冻条件下是不会死亡的,因此绝对不能把冰箱当作食品的保险箱。
6.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热后就可以吃了,一些剩饭、剩菜经加热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所以,最好是每餐的饭菜吃多少做多少。隔夜、隔顿的饭菜应冷藏贮存,常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对于贮存过的熟食,食用前必须彻底回锅加热,才能食用。
7.坚持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8.苍蝇、蟑螂、红蚂蚁等可以作为细菌的传播媒介,如果在家中发现这些害虫,要注意消灭它们。
【预防小结】
•卫生最重要
•禁止食用病死禽畜
•肉要煮透
•生鱼生肉和疏菜应分开存放
•消灭苍蝇、鼠类、蟑螂和蚊类
中药调理胃肠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