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华医药董事长赵炳贤谈如何游刃于金融与实业之间
金融投资出身,却拒绝与银行打交道,手握众多企业负债为零。1997年著书《资本运营论》,成为全国出版社第一个同意题目带“资本”的书。在全民掀起金融投资热潮时,他转身做实业,死磕“中药”企业,曾创下三五年间销售收入从1.9亿至25亿的业界奇迹。
2002年在国企改革之机,接盘负债累累的潍坊中药厂,在此基础上成立沃华医药,用短短5年时间成功上市A股。因为崇尚价值投资,被称为中国“巴菲特”,他就是——赵炳贤。4月12日,高新区报记者对话赵炳贤,谈如何游刃于金融与实业之间。
1、“我从来不失眠的,天塌下来反正先睡好觉。睡好了,总有办法解决的。”
高新区报: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5月份,您都要亲赴美国的奥马哈小镇参加巴菲特的全球股东大会。今年还去吗?
赵炳贤:今年是5月6日,所以今年我5月5号就得过去。巴菲特股东大会是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一般会开3天。
高新区报:从2007年起中断过吗?
赵炳贤:中间好像有会议,没去,大概已经去了有8次了。
高新区报:与巴菲特的接触,对您投资方式或者理念会有影响吗?
赵炳贤:影响是肯定的,我们都崇尚价值投资。您提的问题也是我最关心的。我是做金融的,1997年的时候我已经做了10年,也在那时积累了一定财富。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很多经验,为什么转过来做实业呢?就是我感觉金融很难直接创造价值,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用实实在在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高新区报:这直接促使您从金融转向实业?
赵炳贤:可以这么讲。我的财富,除了满足个人消费之外,其实都是社会的,再往上涨,也只是个数字游戏。我把做金融赚的钱,绝大部分都投到了实体里面,而且投到实体经济里的绝大部分又投到了中药,中药里面绝大部分我又投到了独家品种里面。
高新区报:为什么对中药情有独钟?
赵炳贤:您看看中国的百年企业都有谁?同仁堂、云南白药、片仔癀,都是中药的老字号,为什么我收购中药独家品种?因为别的行业很难做百年。它依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有文化,是文化在引领企业。再者,中药产品生命周期是无限的,它不会被创新所替代。化学药品是可替代的,一个分子结构创新,原药品就可能被替代了。六味地黄丸怎么变?乌鸡白凤丸怎么换?再过一百年还得吃。所以中药企业是最能做百年的。
高新区报:沃华是您第一个接手的中药企业吗?
赵炳贤:不是。在此之前投资了同仁堂,把同仁堂A股分拆出的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这也是200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当年的《中国证券报》《经济半小时》都有过报道。
通过同仁堂的投资,我觉得挺有民族性,也能为健康创造价值,就想着收购中药企业。正好有潍坊中药厂改制。
高新区报:也就是沃华的前身。
赵炳贤:对。2002年的时候,潍坊中药厂负债累累,资不抵债。负利润,还欠了银行很多钱。
高新区报:您对负债的企业好像很感兴趣。
赵炳贤:我们所有的公司,收购之前全都负债累累,都是亏得没有办法了。您想想如果有办法卖给我干什么?卖给我之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我们的自有资金偿还银行负债。
高新区报:没有一分钱负债?
赵炳贤:是的。沃华医药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我们集团也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和银行基本没什么债务往来。
高新区报:这样会不会浪费掉资本撬动的机会或作用?
赵炳贤:从赚钱的速度上讲,没用金融杠杆确实赚钱速度慢。但从安全角度,企业是绝对安全的。任大环境风吹浪打,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经济和金融周期性危机,我们都能活下去。我觉得保证活下去,保证每天晚上睡好觉,睡得质量高一点,可能比数字上多好几倍意义更重大。
高新区报:您睡眠怎么样?
赵炳贤:我从来不失眠,天塌下来反正先睡好觉。睡好了,总有办法解决的。
2、“我们可能做得比别人慢,人家销售收入比我们涨得快,但是我们十几年下来,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转折点了。”
高新区报:这样的投资经营理念具体会如何落地?比如规划蓝图做大做强沃华医药,增加有效动作?
赵炳贤:哈哈。现在不都说,三流企业人管人,二流企业制度管人,一流企业文化管人。但文化管人是个慢功夫,得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沉淀。沃华从成立到现在就是一个文化养成的过程,也快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了。我的第二本书《有效动作论》,讲的就是怎样用理念和文化管理企业。
高新区报:有相关报道对您的两本书进行分类,第一本《资本运营论》关于对外交易,第二本《有效动作论》是对内管理。
赵炳贤:我基本认同。《资本运营论》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外部交易型战略怎么来做,《有效动作论》主要讲的是内部管理型战略。所以我这辈子写两本书也就够了,有人让我写第三本书,我说我不写了,一是太累了,二是两种战略写完了,配合好,综合运用,就能把企业做好。所以对于沃华医药,我的考虑不是从五年十年进行考虑,而是十年二十年进行考虑,把它做成一个百年企业。
高新区报:百年,听起是一个很远的事情,能保证企业文化一直延续?
赵炳贤:我们可能做得比别人慢,人家销售收入比我们涨得快,但是我们十几年下来,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转折点了。就是因为第一,我们企业积累了大量优质的独家品种,第二,我们文化治企需要铺垫期,经过这十几年的铺垫,整个几千人的团队都已经认同这个文化,都自发地按照文化做事了,所以它孕育着非常巨大的力量。下一步我在收购更多独家企业、独家品种时,我们的文化也能消化。
高新区报:能再具体一些吗?
赵炳贤:我花大量的钱,想把中药独家品种的质量做到极致,这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现在我们整个集团已经收购了300多个药品,其中30个是独家专利的创新药。所以回到您先前的问题,沃华医药怎么做大做强?集团有这么多独家品种,就是做大做强的根本基础。
高新区报:独家品种就是您的核心竞争力。
赵炳贤:没错。我个人比较理想主义,做金融的人都是书生,都是靠写文章、研究来赚钱的,和做实业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高新区报:“书生”回过头来做企业,会和企业家不同吗?
赵炳贤:沃华医药,您可以查一下商务部的网站,我们从没被评过最大的公司、最强的公司,但去年国家商务部用美国上市公司的数学模型,就是类似财务稳健度模型,将所有年报指标纳入模型计算,结果商务部都很惊讶。全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90分以上的,在中国A股市场只有7家公司,按美国等级是3A级,沃华医药得了多少分呢?得了96分,第一名。通过这个看出,我们是按照百年企业来把公司财务基础、法律基础、资产基础等做的非常实。可能别人更追求大,但我们更追求稳。
高新区报:这或许是“书生”的优势所在?
赵炳贤:呵呵。我现在已经收购了300多个药品,再收购300多个,企业如果实行人管人,怎么能管理过来?能把人给累死,因为根本管不了了。有了文化、制度就不同了,收购越多,资源共享、协作互惠空间越大,对被收购企业是好事,对我们也是好事。所以强大的文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
3、“管理中,示范效应非常重要,我和金融界的朋友吃饭拿茅台,我和实业界的朋友吃饭拿二锅头。我也没办法。”
高新区报:您是金融出身,在投资方面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赵炳贤:直接投资其实和买股票相似,整个过程中只有两个点有意义:买入价格、卖出价格。中间波动价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天天弄得你心惊肉跳,所以我根本不看股票。
高新区报:您是说用发展的眼光看投资价值?
赵炳贤:经过这么多年和巴菲特沟通,价值投资其实就是三个圈,第一个圈叫能力圈,比如潍坊的企业,你了解它,才有比较优势,才有知识和选择优势。能力圈里面再画一个圈,这叫护城河,我为什么收购中药独家品种,它是独一无二的,是有知识产品保护的。沃华的心可舒片已经保护了30年了,再保护十年八年也不是问题,我们拥有独家的定价权。巴菲特说过,要投资那些有独家收费桥梁的企业,只要过桥就收钱。假如有两个心可舒片,两家竞相降价,最后就没有利润了。护城河里面再画一个圈,叫安全空间。什么是安全空间,算算它未来的销售收入、利润,当然利润是配有经营性现金流的利润。比方说,未来10年,未来20年,经营性现金流大致有多少,然后折现到今天,它会有一个现值。
高新区报:从以前的投资来看,您基本是做咨询了解企业,然后参股、再控股的“三步走”思路,您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吗?
赵炳贤:不。我其实不愿意控制,控制很累的。我其实更愿意参股,体现决策的眼光,但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管呢?因为做实业让我知道,靠理念、靠制度管之外,还要人的亲力亲为。
高新区报:这与您前面讲的文化、制度治企不矛盾吗?
赵炳贤:如果理念和制度不和创始人的亲力亲为结合起来,理念制度是没有用的。你不管的话,企业的效果和效益就会不一样,所以我和一些要转向实体经济的金融界朋友说,搞实业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要对小事、琐事、事无巨细的事,都要亲力亲为。不然几千人都跟你学大手大脚,这种示范效应就没法挣钱了,利润很微薄的。管理中,示范效应非常重要,我和金融界的朋友吃饭拿茅台,我和实业界的朋友吃饭拿二锅头。我也没办法。
高新区报:感触这么深,是否有过这样的教训或者经验?
赵炳贤:当然有,刚开始接手企业,天真的以为有制度就够了,就去国外一年多时间,回来发现企业已经面目全非。
高新区报:现在感觉会很忙、很累吗?
赵炳贤:非常忙、非常累!做金融基本上一个月做一两个决策,一年不过十个八个决策,钱投出去就没事了。做实体经济,我每天都要做很多决策,而且都是些琐事、都是些麻烦事。都是他们搞不定让我搞的事儿。开始时也很痛苦,也想回避,但现在也慢慢适应了,把意志力也锻炼出来了,反正每天找我的事儿都是难事、麻烦事,我就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虽然非常累,但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价值更加直接一点。
高新区报:那两本书为什么隔了18年,和忙有关吗?
赵炳贤:《资本运营论》这本书卖了300万册,《有效动作论》我觉得下得功夫更大,但是才卖了3万多册。我觉得第二本书比第一本书好,但很多人认为第一本书好,就是第一本书讲的是怎么赚钱,怎么快速赚钱。第二本书讲怎么用文化管理企业,这个太慢了。比如怎么开会,书中有三要素四循环。现在我们整个集团都三要素四循环,开会效果越来越好,所有事只要进入这个循环,必须循环出结果来。这样就确保所有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整个管理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4、“我认为我们高新区的服务是非常好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在高新区得到的服务比在北京还要好,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尤其是近一年,表现的更加明显、突出。初书记雷厉风行,服务的意识非常强烈,而且他对企业非常了解,看得非常远、非常深。”
高新区报:谈到社会责任,网上说心可舒片的毛利率是70%多,这样会不会因为企业的把控,导致药品价格高。这个价格决策权是不是在您这?
赵炳贤:没有,这个决策权在国家,因为我们都是医保产品。定价都是国家。这个过程中还有大量的研发、学术、销售费用,因为毛利率只是把生产成本那部分刨出去了。所以我们的净利率是很低的,可能连10%都不到。实际上这个行业是个很艰难的行业。
高新区报:2010年的时候,心可舒片在企业产品中占比太大,当年财报不是很理想,会因为这个事导致您布局上的变化吗?
赵炳贤:就是您说的原因,对我刺激很大,这要再出个三长两短的话,公司就完了,对我可能就是个投资项目,但对我们数千名员工来说,就是生活收入的全部。他的家人、孩子怎么办?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原来沃华医药就是一根棍支撑着,因此我才把集团里两个优质的公司放到沃华医药里面,使沃华医药多条腿走路。
高新区报:高新区从上到下对企业都很关心,对咱们企业有什么样的支持?
赵炳贤:从2002年改制到现在,只要我们企业需要,潍坊市及高新区在政策范围以内都给了很大支持。只要企业有困难有需要,我认为我们高新区的服务是非常好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在高新区得到的服务比在北京还要好,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尤其是近一年,表现的更加明显、突出。初书记雷厉风行,服务的意识非常强烈,而且他对企业非常了解,看的非常远、非常深。
高新区报:跟企业家赛跑。
赵炳贤:对,政府领导敢这么提也是一种魄力。企业有动力跑,不跑他就被淘汰了,如果政府特别能理解企业家,那么企业家也愿意在这个地盘上多做一些事,多贡献一些税收、多解决一些就业。高新区变化非常大,是投资的热土。
高新区报:高新区也很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自己的孵化器,还要建设“生命健康城”,您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怎么看,或者有没有准备参与其中?
赵炳贤:肯定当仁不让!我们还是有一定基础、有一定实力的。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生物科技产业的投入周期比互联网的要长,而且确实需要长期培育,所以最主要的是,我们生物医药园区要在服务上做得越来越细,就是精细化。企业没有后顾之忧,慢慢形成集聚效应,企业之间资源共享,进而推动公共化的服务平台出现。生物医药产业包括医药健康产业,在下一轮发展中可能超过互联网产业,未来是一个强劲增长的产业。
高新区报:您会在别的领域再去涉猎吗?还是这辈子跟中药“死磕”了?
赵炳贤:等到我80岁的时候,把中药独家品种做到200个,质量都是最好的,就可以了。
高新区报:现在才30个。
赵炳贤:我现在50多岁,还有30年。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高新区报:沃华医药在您整个投资里面是什么位置,占比大吗?
赵炳贤:占比不算大,但是我很看重。十几年来我这套理念、文化在沃华医药贯彻最好。沃华人朴实负责,也很努力。再者,我每次来,高新区领导都是非常关心,主动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服务,我觉得这点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