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医文化走俏海外,如何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摘得诺贝尔奖,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医文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4月26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第五期《海外问道》沙龙围绕“中医文化在海外”的主题,到场的多位医疗专家、行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医在海外推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中华文化建言献策。

 

重塑自信 让中医成为文化“新名片”


中医是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拥有着348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就是其中的典范。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冯莉表示,同仁堂数百年来一直秉承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自律意识,逐步将中医药养生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用质量和诚信的精神传播着中医文化的精髓。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处副处长王会玲在发言中指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是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出海”,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普及面已逐步扩大。《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中医药已走进海外183个国家和地区,86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中医药方面合作的协议,世界卫生组织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此外,中医药在海外也已从过去的民间地位逐渐迈向主流。澳大利亚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加拿大很多省已实现中医立法,美国40多个州认可中医针灸。


北京市老年病医院专家徐大海认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到“晚得病、少得病、不得病”才是正确的维护健康的方式,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正契合了这种观点。


尽管中医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海外传播上却依然受到本土文化及语言等方面的阻碍。


对此,国医汇名医馆的创始人李萌强调,文化是中医立信释疑的“金药方”。“首先要去接纳对方,人家才可能接受你。在医学文化推广上,邻国韩国、日本做得很亲民,许多产品都是基于患者的角度来考量。”


岐济健康的创始人罗峰也指出,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许多诊疗方法无法用西方的标准化来衡量,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通过提升个人体验来降低技术门槛。


全球医首席执行官赵悦希同时表示,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提倡顺应身体的规律。这在外国人看来更符合他们主流的自然疗法,也更易于理解。


走出国门 用互联网连接海外“新朋友”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对于中医医疗技术的“硬实力”却更为重视。


“中国的文化要想得到世界的认同,中医应该‘打头阵’,通过与不同国家主流医学的交流互动,结合互联网大数据转型升级,实现中医海外的个体化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李光熙直言道。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众多中医药企业纷纷试水海外市场。在“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下,同仁堂作为传统中医药行业的翘楚,近年来不断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从中医角度来讲,其实并不排斥现代化的诊疗手段。特别在对外国人治疗的过程中,用互联网大数据的语言方式与患者沟通,更能增进好感与互信,这未尝不是一种全新探索。”冯莉如是说。


尽管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可以“弯道超车”,但在问诊、看诊环节却不能“直道变速”。


王会玲指出,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能颠覆医疗行业。“个体不同,病症也复杂多变,如果缺少面对面的问诊环节,即使有经验的医生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在谈到未来中医文化海外推广方式时,医事无忧商务总监张振宁表示,截止到2016年,我国网络视频的用户有5.14亿。在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量背后,是中医文化宣传推广的新机遇。同时她强调,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与吸纳也极为关键。


“中医想走出国门,在海外落地生根,需要一批有着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中医人才,与患者进行无障碍交流,打消西方对中医的疑虑,将中医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医护到家首席运营官魏贵磊坦言道。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08日   第08版)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